莫沅告诉你,新生儿是有自我意识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一项新的研究证明,新生儿的自我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新生儿能准确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身体。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研究显示,新生儿自出生就已经有了部分自我意识,婴儿能分辨出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差异。

为了检测婴儿是否也具有这种自我身体意识,伯克贝克学院的医学博士生Maria Laura Filippetti和同事测试了20名婴儿,从出生12小时的新生儿到4天大的新生儿。让新生儿坐在研究员的大腿上,面对着大屏幕,大屏幕上播放用软毛刷刷过另一个婴儿的脸部的影像。

研究人员前后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测试,第一种,同时拿起软毛刷轻拭宝宝的脸颊,第二种,等影像播放间隔3秒钟后,再拿起软毛刷轻拭宝宝的脸颊。

在做这两种测试时,大屏幕中的视频继续播放着。随后,测试的工具换成了颠倒的图像。结果发现,当婴儿的脸蛋被抚摸时,再观看其他孩子的脸被抚摸,他们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
如果特别有趣的事情,他们也会注意很久。

比如,我每天把星星放在床上,星星对墙壁上面挂着的彩色照片图案非常有兴趣,可以专注的看很久,并且自己在那边乐呵。当然,星星看久了就会无聊,开始哼哼求抱抱,或者转移注意力看其它的。与成人不同的是,成人可以控制注意力,而婴儿几乎不能,他们的注意力基本都是外源性的,也就是说,受外部环境和事物影响。


研究表明自闭症等疾病的特点是缺乏自我意识,而该研究被运用来调查婴儿发育障碍,如自闭症的早期预防。多年来,对自闭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交往障碍方面,那该如何预防呢?


一、首先家长不能把孩子过分封闭于小圈内,城市居住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和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之中,与邻居和附近的小朋友们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二、注重情商的培育,情商及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是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别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多和孩子交流互动。


三、尽量让孩子多接触外界,参加集体活动。



四、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
我们应从小培养婴儿积极的自我意识与儿童心理健康、人格形成的核心内容。发掘自我的过程也是发掘一个人内在潜力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养成和确立一种自我意识,对他们今后跨入社会、面对挑战有莫大的帮助。

有时候星星哭闹或者哼哼,我就会刻意的用比他大的声音转移他的注意力,有时候对他说话,有时候对他唱歌。自己对星星大声时,还要注意不要吓到宝宝,不能让他觉得我在生气,用温柔的大声音试着安抚他。婴儿大脑的神经连接,像是有无数小街道,他们的注意力在这无数小街道中穿梭,虽然持续时间短,但是范围广,所以他们能够捕捉到很多偶然出现的。

其实我们忽略了很多信息,为什么宝宝会突然说出一些“大人词儿”,大人没教过,但是他们都会了。这种捕捉信息的能力,可以让很小的婴儿捕捉到不同语言之间细微的差别。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母语优势逐渐建立,这种对所有语言敏感的能力会渐渐消失,除母语外的其他语言,就变成了第二语言。
对于情景和事件,宝宝是有记忆的,但是让他们回忆的话,就不像成人那么容易了。让婴儿自由提取记忆是有困难的,他们需要线索。

所以,每天去幼儿园接宝宝回来,会问ta“你今天干什么了呀”,宝宝会说“什么都没干”或者“玩了”。但是,问宝宝玩滑梯了吗,如果ta玩了,ta就会立刻兴奋地给你讲ta今天玩滑梯的故事。
所以,婴儿在想什么?他们也在感受、认识这个世界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意识领域会变得狭窄,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的越多,所看见的就越少。

举报/反馈

莫沅a

1181获赞 2098粉丝
我是莫沅,我愿意和你一起探索孩子创造,一起探索科学教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