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冰川、踏荒漠、访江河,大自然架设起宽广的探索舞台,诸多谜团等待被破解;观气象、测水文、寻物种,科考人员带着好奇和勇敢,通过实地勘探获取新鲜全面的数据
8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阳光热烈,直直打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高鑫的脸上。茫茫沙海是高鑫的“老朋友”,也是他和科考队员的“实验室”。
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潜在蒸发量却高达两三千毫米。但高鑫和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科考队员们不仅进来了,还在沙漠腹地立起高高的钻塔,用上探地雷达等先进设备,努力探究沙漠形成演化和风沙环境特征,想要把漫漫黄沙背后的奥秘带出去。
7、8月份的新疆最是炎热,科考队员也最是忙碌。跟随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一路西行,数千公里的行程中,我们见到了许多类似的野外科考点。在天山北坡,模拟耕地盐渍化状况,诊断土壤健康情况;在吐鲁番盆地,采集处理水样,计算评估地下水资源;在塔里木河流域,收集环境因子数据,探查生物种质资源……汗水和足迹串珠成线,为这片土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提起科学研究,人们或许会想到尖端课题、大国重器。但科学并不只有无尽的前沿,还有无穷的远方,科考就是重要一环。
这是一场场硬核的科学探险,高至地球之巅、遥至星球之极、深至万米深海。我国科考边界日益拓展,极端的天气、汹涌的波涛、莫测的环境、未知的事物,都是考验和挑战。逐冰川、踏荒漠、访江河,大自然架设起宽广的探索舞台,诸多谜团等待被破解;观气象、测水文、寻物种,科考人员带着好奇和勇敢,通过实地勘探获取新鲜全面的数据。
不断向前的科考脚步,也足以照见我国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助力新疆科考;使用无人机、3D激光扫描设备对珠峰冰冻圈进行全面“体检”;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让“移动实验室”驶入更广阔的海域;利用机器学习、物联网云平台分析研究……越来越多的高新设备和技术手段活跃于科学考察之中,并且持续更新迭代,提供强劲的科技原动力。
数百年前,徐霞客走遍大半个中国,成为世界上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如今,我国科考工作者继续前行,“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此次新疆之行,我们感佩于那些扎根边疆数十年的“老科考”,更欣喜于见到科考队伍中众多青春的面庞。聊天时,这些90后、00后说起的不是苦和累,而是“感兴趣”“有意思”“研究空间大”“以后还想做”。
科学的道路或许会如同沙漠里遍地的沙丘,起起伏伏,科考的经历和印迹却不会如大漠飞沙,风过无痕。在荒漠、河畔、田间,透过这些不同年纪的面孔,我们望得到代代接续、孜孜以求,盼得到行得更远、探得更深。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4日 08 版)
举报/反馈

华声在线

259万获赞 33.4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
华声在线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