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香港文化博物馆内,李小龙经典的黄色连体衣在白灯映射下仿佛镀了一层金色。展示柜四周围着一群小学生,他们身着印有“CAMP BRUCE LEE(李小龙日营)”字样和李小龙漫画形象的白色短袖,认真聆听身旁老师的讲解,时不时低下头做笔记,有的小朋友还被身后李小龙海报所吸引,忍不住凑上前端详一番……

今年是李小龙逝世50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正举办一系列活动向李小龙致敬。南都、N视频记者从博物馆方面获悉,李小龙生前的所思所想,多年来被广传、转化、再现,成为各种流行文化载体的经典主题。“李小龙的感染力跨越时间、地域和社会阶层,为流行文化提供无限灵感和想象。”

李小龙通过电影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功夫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哲思,并将“Kung Fu”(功夫)一词带入英文词典。李小龙传记《李小龙:神话和真实》作者马修·波利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李小龙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国演员。“他作为文化传播者,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次数比任何人都多。”

7月20日,影迷向香港星光大道的李小龙铜像献花。新华社发

经典台词流传至今

“我少读书,你不要骗我。”

这是李小龙在1972年上映的电影《精武门》中的一句台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句话仍是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李小龙的一大爱好正是读书。

《李小龙:神话和真实》一书中提到,李小龙小时候虽然非常好动,但父母给他一本漫画,他可以坐着安静读上几个小时。后来,李小龙看的书从功夫漫画拓宽到武侠小说,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待在书店。在阅读漫画和小说的过程中,李小龙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

李小龙母亲认为,儿子近视是阅读导致。有次,她责备他“你这孩子真没用,对我们都没什么感情”,李小龙讲了一个故事,“如果我们正在森林里走着,遇到一只老虎,我会留下来跟老虎搏斗,让你们快点儿离开。”

“李小龙喜欢买书、看书,曾想在大学主修哲学。他深受道教、禅宗和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该书作者马修·波利告诉南都记者,李小龙还有间私人藏书室。

大一的李小龙曾写过一篇英文文章,“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能,是一门精深的艺术,绝不仅仅只是身体的锻炼或自卫的手段……功夫的核心原理是道——道法自然。”大三时,他选修了心理学和哲学课程。每每阅读,他会将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摘抄到笔记本上。其私人藏书室里有超过2500本书籍。

20世纪60年代,李小龙赴美读书期间在西雅图创办自己第一所武馆“振藩国术馆”。“振藩”是李小龙本名,寓意“唤醒和震撼外邦”。李小龙曾表示,开武馆是希望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之后,李小龙创立并发展截拳道,将截拳道哲学概念高度概括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将其印在了名片上,挂在美国“振藩国术馆”里。

据悉,“截拳道”这个词第一次在李小龙记事簿出现的时间是1967年7月9日。李小龙在美国出生、在香港长大,其创立的截拳道是一种融合东西方思想技术的体系。截拳道哲学思想不仅深受崇古敬老的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哲学对其影响也十分深远。

“我的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1969年,李小龙曾直白写出自己的勃勃野心。然而,西方国家当时对华人的傲慢与偏见,却给了年少气盛的他当头一棒。

电影掀起全球“功夫热”

1966年,李小龙获得了其在好莱坞的第一个角色,在电影《青峰侠》中扮演加藤一角。《李小龙:神话与真实》里写道,虽然李小龙算是《青峰侠》的男二,但其片酬远低于白人演员。拍摄早期,他每集工资是400美元,男主每集工资足有2000美元,是李小龙工资的五倍。

《青峰侠》中李小龙的造型剧照。

第十集《捕食螳螂》的高潮部分,是黑帮首领和加藤的一场打戏,李小龙在剧中用一系列飞踢和短打击败对手。虽然对这场打戏设计较为满意,但这一集里的一些细节仍引发李小龙的不满。

比如,这一集开场有一场加藤遭遇伏击一头栽进垃圾桶的戏,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但最终李小龙还是得按照剧组计划进行拍摄。尽管这一集聚焦在唐人街,但大部分对白是由白人主角“青峰侠”完成。甚至该集最后当所有人物在茶餐厅里共进晚餐庆祝时,只有加藤没有出镜。有观众戏称,李小龙一定是在厨房里帮忙。

关于电影《龙争虎斗》,《李小龙:神话与真实》一书中提到,李小龙虽然在片酬上有所让步,但在剧本和动作编排上,他“寸土必争”。早期华纳欲将电影命名为《血与钢》,李小龙坚持要求将电影改名为《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以此表明他李小龙是该片主演。

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通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多部影片,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引发全世界华人的共鸣,更是掀起全球“功夫热”,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孱弱”“落后”的陈旧形象。

因其执着,华纳高层一度想在这部电影中换掉李小龙。彼时,因多部电影票房大卖,李小龙已是香港巨星。华纳方面最终还是找上门来,几经磨合,与李小龙签订关于电影《龙争虎斗》的合同。

“小龙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想让它更中国化,而不是美国化。”李小龙妻子李琳达曾说。因为没按照其要求修改剧本,李小龙在开机第一天就“罢工”,之后3天都未露面。

书中还提到一个细节:该电影最初的剧本中,李小龙扮演的角色“李(Lee)”被一名英国特工雇去逮捕剧中反派,反派是个中国人。李小龙担心影迷看到剧中角色逮捕中国同胞,而认为他是英国走狗,便据理力争调整剧情,将角色塑造成一位中国英雄。当时,李小龙因长期抵制拍摄以及因此引发的焦虑,在他木讷的神色中可窥见一二。

“李小龙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生于西方,长于东方。他会说英语和中文,因此他能够成为最早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物之一。”马修·波利向南都记者感慨道。

“龙迷”遍布世界各地

“李小龙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国演员。多年来,他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他作为文化传播者,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次数比任何人都多。”马修·波利向南都记者表示。

美国《时代》周刊曾评选“百年地球十大文化偶像”,李小龙名列其中,与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阿诺德·施瓦辛格等全球知名人士齐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数十年间,世界各地的游戏制作人、漫画家、电影导演、作者等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致敬这位功夫巨星,将他的形象、动作与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持续的创作中不断赋予他新的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以李小龙为原型创作的角色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霸王》《铁拳》《真人快打》等经典格斗类游戏中都可见他的身影。漫画《火影忍者》中的李洛克、《忍者神龟》中使用双截棍的米开朗基罗也充满了致敬李小龙的元素。

马修·波利亦是众多海外“龙迷”中的一员。

“李小龙是我12岁时起就崇拜的英雄。他激励我学习武术。”马修·波利耗时七年,采访百余名与李小龙有关的人,写下了这本李小龙传记。他告诉南都记者,写这本书也是在向李小龙致敬。

李小龙在电影《死亡游戏》中的黄色连体运动服造型和使用的双截棍,也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经典。不少影迷常通过穿同款衣服、耍双截棍以示自己“龙迷”的身份。

2013年12月,在香港斯宾克拍卖行举办的纪念李小龙离世40周年拍卖会上,李小龙在《死亡游戏》中所穿的经典黄色战衣和曾使用的双节棍,分别以78万港元和54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远远超出拍卖行最初的预期。

时至今日,深受李小龙影响的“龙迷”仍遍布世界各地。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就有一家该国史上第一家截拳道武馆,不到200平方米的练功房内,挂着多幅李小龙的照片。创办人艾哈迈德·阿门在当地亦有“伊拉克版李小龙”之称。从小看过不少李小龙电影的阿门深慕中国武术,初中时偶然结识了一名习武多年的中国工程师,并拜他为师,自此踏上习武之路。学成后,阿门亲自绘制拳法套路与招式、编印教材、根据学员的不同水平分班教学,在当地一度吸引了不少学员。

今年7月20日是这位传奇功夫影星逝世50周年。这一天,来自全球各地的影迷来到位于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龙铜像前,献上鲜花与跨越时代的敬意。

“李小龙日营”近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进行。

“他好‘有型’!”这天,来自日本的上川智子再次来到铜像前,回想起几十年前自己的少女时代。“1973年,李小龙的电影首次在日本上映就风靡一时,最火爆时观影的队伍排出好几条街,《龙争虎斗》甚至在一家电影院放映了一年多才下线。”

李小龙的中学学弟、香港导演陈德森日前在一场纪念分享会上坦言,李小龙是自己的动作片“启蒙老师”。他还清晰地记得1973年李小龙回到母校,在学校运动会上为自己和同学们颁奖的情景。后来,陈德森执导的《十月围城》等功夫电影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风貌。

李小龙的广东情缘

李小龙与广东,也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广东佛山作为中国武术之城,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祥地,走出过黄飞鸿、梁赞、叶问等多位叱咤风云的武术名人。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正是李小龙祖籍所在地。

与此同时,在数十公里之外的广州老城区内,还“藏”着一处李小龙祖居。

广州荔湾区恩宁路的永庆坊一带素有“广州最美老街”之称,中西文化与市井烟火在这里结合碰撞,承载着几代广州人的辉煌与记忆。而位于永庆一巷13号的李小龙祖居,正是这份独特记忆的重要一环。

位于广州永庆坊的李小龙祖居。

这座典型的西关大屋风格建筑,由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龙父亲李海泉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建,占地约二百多平方米,深三进,高二层,主体为砖木结构,部分是混凝土结构,内有雕花大梁、彩色雕花玻璃屏风。进门可见上书“戏武世家”的牌匾高悬厅中,北墙居中设神台,供奉关帝像。中间设嵌大理石方桌或圆桌,两旁对称摆设四几八椅酸枝家具,象征着“四平八稳”。

2019年,经修缮升级的李小龙祖居再度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经过复原的西关大屋及内设“龙的传人——李小龙祖居特展”,回溯着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除了有“李氏家族”“少年得志”“功夫巨星”等历史资料内容的呈现外,李小龙祖居还融入了不少现代科技元素,比如在“武学天才”展厅内的3D全息投影,将李小龙的一招一式悉数还原。

在李小龙哲学观展厅内,一个360度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以“水”与“竹”为主要元素,更将李小龙“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哲学思想以全新形式呈现,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的光临。

在与多名广东青年对话时,南都记者发现,如今不少学生聊起李小龙时都能侃侃而谈,非常兴奋。“精武门”“双截棍”“功夫”是他们对李小龙最深刻的印象。

“李小龙是华人之光。” 在广东生活多年,目前正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的王同学毫不掩饰对李小龙的崇敬,“他是香港电影界乃至全球电影界的一个标杆。”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梁令菲 翁安琪

举报/反馈

南方都市报

569万获赞 35.8万粉丝
南都,做中国一流智媒!
南方都市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