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的听觉拥有七大特性:掩蔽效应、双耳效应、颅骨效应、鸡尾酒会效应、回音壁效应、多普勒效应、哈斯效应。我们先从掩蔽效应聊起。
人耳的掩蔽效应,是指一种听觉现象,一个较弱的声音被一个较强的声音所影响,此现象被称为“掩蔽效应”。掩蔽效应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在公交车上说话需要很大声,对方才能听清,这是因为公交车发动机的噪声将我们的话音掩蔽,公交车发动机的噪音成为掩蔽声,我们的话音成了被掩蔽声。
人耳的双耳效应,顾名思义,一定是和人的两只耳朵都有关系,不是一只耳朵的事情。双耳效应,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有两只耳朵?又为什么会一左一右长期分开?
所谓双耳效应,是指人耳对于外界声音方位的辨别特性。比如在交响乐现场聆听,闭上双眼后,用两只耳朵仔细聆听,你会听出每一种乐器所处乐队的位置,弦乐器大概在前方,管乐器在中央,打击乐器在后方等等。通过双耳效应,我们可以清晰的辨别出每一种声音来自何方。
颅骨效应,当然是跟人的颅骨有关系,人的颅骨也是声音传入人耳的一种途径,你相信吗?确实声音传入人耳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音源-空间-人耳-大脑,另一种是音源-人体颅骨-大脑。
所谓的颅骨效应,是指声音通过颅骨传导入人耳的现象。用手机给自己录音一段话,再重放出来听听,你会发现,这与平常你说话的声音不一样。这是因为自己说话声会通过两个途径传播;听自己说话录音时,声音是通过一个途径传播的。
回音壁大家应该不陌生,但是人耳的回音壁效应可能很多人还不太明白。既然被称为回音壁效应,就与回音壁脱不开一些关系。
我们站在回音壁面前,对着回音壁说话,就可以听到自己说话的回音。话音形成的声波传到回音壁上,反射回来,再次被我们的耳朵所拾取。人耳的回音壁效应基本也是一个道理。
所谓的回音壁效应,是指在一个声场里,我们看不到声源,但是却能听到声音,这就是回音壁效应。
多普勒是一名奥地利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多普勒效应是由多普勒发现的,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因此用他的名字为此效应命名。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比较广泛,在声学界和光学界都有多普勒效应,我们今天主要说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一辆鸣笛的火车经过一个人时,鸣笛的声音会由高变低,频率高时,声调就高,反之,声调就低,这种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比较广泛,比如医学中的彩超,就是利用了多普勒效应。同时在移动通信上,也有运用多普勒效应。由于多普勒发现了这个效应,以至于我们现代人都因此而受益,在医学及通信领域都得以良好的运用,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极大贡献。
哈斯效应是指反射声相对于直达声的延迟时间对语言可懂度的效应。
短的延迟时间,反射声会增加直达声的响度,长的延迟时间导致可懂度降低,其间有个“临界延迟差”,它与反射声的强度、声源的频谱以及所在空间的混响时间有关。
当两个强度相等而其中一个经过延迟的声音同时到聆听者耳中时,如果延迟在30ms以内,听觉上将感到声音好像只来自未延迟的声源,并不感到经延迟的声源存在。当延迟时间超过30ms而未达到50ms时,则听觉上可以识别出已延迟的声源存在,但仍感到声音来自未经延迟的声源。只有当延迟时间超过 50ms以后,听觉上才感到延迟声成为一个清晰的回声。这种现象称为哈斯效应,有时也称为优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