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几条河,因其“水脉合着史脉”,观尽沿河的沧桑变迁,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遂而成为一个地域的标志。蒲汇塘就是这么一条河。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四季,我们邀请了文来初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蒲汇塘》。
关于九亭来历,其实还有一个传说与之有关。
听老人们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泗泾塘里蛰居着一条巨大的“孽龙”,也有人称它为“蟠龙”,故而泗泾塘也有人称它为“蟠龙塘”。而“孽龙”在泗泾当地口音中与“泥龙”音很近,所以也有人就叫“泥龙”。它的头在今天的九里亭,而尾巴深藏在泗泾塘西首的杨家汊里。据说,这条龙是因为在天宫里调戏仙女犯了天条,而被玉皇大帝贬到地下来的。但它还不死心,指望有朝一日能重返天庭,于是它吸天地日月之精华,不断修炼。
孽龙朝思暮想重新上天,被天上巡视下界的一只“九头神鸟”窥破心思。神鸟思忖:孽龙一旦得道成仙,从泗泾塘里腾飞上天,到那时,泗泾、七宝两地都会淹埋在它兴风作浪的泥潭里,那老百姓可就遭殃了。于是,它就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游方和尚,向人们透露这孽龙的恶心思,并告诉大家如何用“三拱一箭”来“安一方”的办法对付孽龙。
人们按照游方和尚的话,在九里亭建起了一座亭子,压住它的龙头,不让它昂首拍头:在泗泾镇区的泗泾塘上,建成了普渡(又称东市桥)、福连(又称中市桥)、武安(又称西市桥)三座三孔环洞石拱桥,因石拱桥架在河上似一张“弯弓”,故又称之为“三弓”,以镇住它的龙身和龙尾,加上在东田寺建造的“迎阳宝塔”作为一“箭”,用“三拱(号)一箭”镇住它,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以确保当地一方平安。而在泗泾塘两岸的河边上,还夯下一排排坚实的木柱。据说,人们在夯木柱时,整个泾塘的河水都被染红了。大家都说这是孽龙身上淌出来的血。
孽龙被镇住了,泗泾、七宝两地也被保住了,泗泾塘两岸的百姓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这时,有人看见那位帮助百姓避免了一场灾难的“游方和尚”重新变成一只美丽的九头鸟,迎着祥云飞向天空。可惜的是,东田寺的“迎阳宝塔”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普渡、武安两座石拱桥也在建国后改成了公路桥。有幸的是,2002年10月在原西关帝庙对面的泗泾塘畔,建成了一座高35.18米七层八角楼阁式宝塔,并在塔的顶端第七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作为“一箭”,取塔名为“安方塔”,意思是保一方平安,并对应“三弓(拱)一箭安一方”之说,让泗泾百姓永远幸福安康。
日前,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四季,我们邀请了文来初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蒲汇塘》。
蒲汇塘位于上海市的西南方向,跨松江、闵行、徐汇三区的部分地区,不算长,不到20公里,但它却是上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河流。蒲汇塘的中端在闵行区的七宝镇。在这个千年古镇上,有一座横跨两岸的三孔石拱桥——蒲汇塘桥,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当地人徐寿、张勋筹资建成,距今整整500年。曾备受战火洗礼,几经重修,屹立不倒。早在1963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蒲汇塘桥上每天人流攒动,摩肩接踵,桥下静静流淌着的便是千年之河蒲汇塘。站在桥上,望西,是松江的九亭镇,泗泾镇。望东,则是闵行区的虹桥镇、徐汇的田林、漕河泾街道。细细探究,这里水脉相通、文脉相连、人脉相亲,有着农耕文明时代的足迹,使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江南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同时这里也有着近现代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痕,是从闭塞乡村走向文明城市的希望之河,找到了通向光明的去路,海派文化熠熠生辉。
可以说,蒲汇塘一路上所经之处无不是人文荟萃之地。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正因为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从而变得卓尔不凡起来,让潺潺流水声也如此清灵。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蒲汇塘还散发着“红色文化”的光芒。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蒲汇塘沿岸构筑了绵延数十里的碉堡阵地,在攻克过程中,许多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所以蒲汇塘是值得后人为她树碑立传的。
8月起,第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举报/反馈

纵相新闻

422万获赞 90.5万粉丝
东方网焦点新闻中心出品
东方网纵相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