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高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受到社交网络一定的影响。社交网络具有虚拟性,大学生在网络中会对自我进行较高的价值评定,塑造一个较为完美、理想化的形象。

但是现实和网络往往会有较大的落差,一旦同学们回到了现实生活,会因两者之间产生的巨大差距使他们无法在现实中对自我进行正确的价值判定,找不到自己的生活重心与目标,从而产生恐惧、焦虑的负面情感体验。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其中大量虚假信息、网络舆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

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网络上针对英雄楷模、历史事件等诱导性谣言的误导,模糊大学生道德标准,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出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以及情感问题都源于缺乏自我认知能力。

二、大学生的控制能力不强

社交网络对于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自我控制管理能力较差容易使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导致学生们深受社交网络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

部分大学生心智尚且不够成熟,缺乏对时间的控制与管理,不能控制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

将大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沉迷网络游戏、新奇视频等娱乐性活动无法自拔,脱离了与现实之间的交往,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行为上较为疏离、情感上变得异常冷漠,产生了强烈地孤独感。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缺乏对其自身言行的控制管理。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部分学生情感极其丰富而又强烈,周围发生的微小事情的变化都能引起他们发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处于这种状况之下的学生们易失去理智和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在社交网络中无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在激动时对他人进行无礼地谩骂,在狂怒时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不良言行易与他人之间产生误解,发生网络暴力事件,使其体验到愤怒、悲观等消极情感。

三、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

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对其过度宠溺,造成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化。

部分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甚至有时所表达的言论是对传统与经典的颠倒却不自知。他们发表这种言论仅仅只是考虑自己在情感上能够得到宣泄,而弱化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应承担的责任。

这种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会造成大学生片面利己的思想,缺乏社会主人翁之责。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身份是虚拟的,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中易使他们缺乏责任意识,忘记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部分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做出一些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利用网络隐蔽性与虚拟性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社交网络上恶意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与财产、制造或传播病毒。

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也导致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缺乏责任感的行为极易对大学生个人乃至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中,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使大学生内心感到孤独而寻求其他方式的排解,逐渐把自己的重心转移到网络上。

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常设电脑、移动设备的家庭普遍化,加剧了他们对网络的痴迷,出现“低头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与严重,导致与家人沟通和交流逐渐减少。

错误的教育观念也易使大学生意志力弱、独立性差,将会禁锢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的处世态度变得消极,现实中的交往也变的更为被动。

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他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们接触网络、走近网络、甚至沉迷网络。

这一情况的转变,使大学生原本禁锢的思想、孤僻的行为、消极的情感等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家庭亲密度较低、争吵较多、婚姻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与情感。

当他们不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时,却在虚拟社交中寻找到慰藉,通过与网友倾吐心声获得情感寄托,将大量宝贵的时间与丰富的感情消耗到网络交往中,极易引发畸形网恋等问题。

五、学校教育引导不够

学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社交网络平台,但是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仍有欠缺。

可见,学校已经建立的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改革也不完善,内容上相对陈旧,教材教案跟不上网络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滞后,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方法上也较为单一,传统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然较为普遍,渗透式教育方式尚未推广,忽视学生们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效果往往不佳。

除此之外,高校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领导者。

但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尚不成熟,部分教育者未能准确地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意识,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开展较为困难。

教育者网络素养也较为不足,网络技术能力还比较薄弱,一部分教育者无法完全利用网络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导致教育者无法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及时的纠正学生们错误的网络行为。

六、社会监督管理不足

近年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各种社交网站安全技术还不够成熟,为信息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这将导致大学生们在使用网络时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网络安全问题的漩涡之中,造成个人数据、信息、隐私泄露等状况。

网络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使得大学生较为悲观地看待网络交往,其交往行为也变得疏远。

除此之外,各种社交网站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系统漏洞,对大学生产生的危害也日趋严重。

社交网站的系统漏洞使得一些违规违法的网站有了可乘之机,这些网站利用网购漏洞,对经济能力差、辨别能力弱、消费能力高的大学生进行诱导,使他们用刷好评的方式为店铺刷虚假的信誉,这种欺骗行为导致大学生在经济上受损。

同时对此也怨声载道,产生了愤怒的情绪。

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中暴露出许多网络经营者严重缺乏职业道德,忽视对信息的过滤把关,网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网络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本着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思想,又于社会责任不管不顾,对网络上暴力色情类信息置若罔闻,这些不良信息使部分大学生沉迷堕落,摧残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些社交网络经营者还大力向同学们推广网络游戏,有的网络游戏缺乏文化实质与内涵,游戏内容存在着大量的凶杀与暴力行为,对他们的感官产生极强的刺激性,容易造成冲动和愤怒等情绪化表现。

尤其是对于抵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讲,容易导致他们在现实中效仿此类行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些网络游戏还对历史进行篡改,将儒家精神和传统道德进行偏离与丑化,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深受毒害,使他们用错误的思想曲解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实质与内涵。

目前,国家网络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但社交网络的自媒体性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难度,仍有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严重误导大学生思想、扰乱大学生行为、伤害大学生情感。

社交网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社交网络舆情呈现出的巨大影响力,一旦有网上事件经过社交网络发酵爆发为网络舆情事件,就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而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控制力仍有待加强。

现阶段,互联网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关于社交网络发展传播的综合性法律还处于空缺状态,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又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

结语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从事网络活动需要大学生对自我有较清楚的认知。作为网络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必须加强对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防止自己受到这些思想观念的侵蚀与伤害,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大学生在面对社交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时要坚持自己的政治底线,只有坚守住底线,才能使自己对政治时局变化的认知能力有所增强,对政治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有所提高。

举报/反馈

小馨财经科普

6333获赞 2501粉丝
每日分享不一样的知识,谢谢大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