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623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本文章节:

01、幸福的童年,并不能保障一生的幸福

02、不幸的童年,也不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编辑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也是很多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

网上有信息称这句话出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但也有人指出,阿德勒非常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后天的努力,发表过“只要有心改变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变”等观点,他不太可能说出“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样带有宿命意味的话来。

不管这句话是谁说的,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当作真谛。但这句话真的说对了吗?

拥有幸福童年的人,余生会一直幸福吗?即使遭受心理创伤、心理问题都能得到疗愈吗?

童年不幸福的人,就真的一生都会困在不幸福里吗?

其实并不然,这句话虽然被不断传播,但它并不是真理。

以下结合我们多年对于青少年的深度心理干预,尤其是对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的突破性发现,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抛砖引玉。

01、幸福的童年,并不能保障一生的幸福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虽然不全对,但确实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可以说是对常见生活现象的一种简单总结。

比如有不少成功人士,他们的童年过得非常幸福,在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尊重、理解和积极引导下成长,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高逆商(AQ)和高能力,在某个领域作出了一定的成就,生活过得愉快、充实而富足,令人非常羡慕。

最典型的是谷爱凌,她虽然在单亲家庭长大,但其妈妈和姥姥非常懂得科学教育,给予了女儿一个快乐的、充满希望和欢笑的童年。谷爱凌性格阳光、积极,逆商超强,不仅在北京冬奥会获得多枚金牌,还考上了斯坦福大学,在很多领域都非常出色。至少从现在的信息来看,她是真正的“别人家的孩子”。

除了名人,生活中也有不少普通人因为童年过得幸福、充实,有父母充分的陪伴,所以他们的抗压能力更强,心态更健康。即使在学业或事业上没有获得明显的成就,即使遇到生活负性事件,他们也更容易积极对待,生活幸福指数相对更高。

而的确有很多人,他们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留有不少缺憾,他们即使通过奋斗和努力获得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们也不见得能真正做到内心强大,生活幸福。

比如上个月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身亡的巨星李玟。她是遗腹女,打出生起就缺乏父爱,母亲也没有意识引导她在恋情中保持理性,这导致她出现了“重度恋爱脑”,不懂得识别并远离“渣男”。

她嫁给乐裕民(Bruce),原以为能收获美满的婚姻,没想到丈夫多次出轨,而她多次选择了原谅,即使最后分居了都没有及时止损、彻底与“渣男”断绝关系。李玟在感情中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是她罹患抑郁症、自杀身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童年过得幸福快乐、有父母充分陪伴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在整体上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更小一些,反之亦然。从这个角度看,“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和预见性。

可是,现实生活中其实仍有不少例外的例子。比如,我们在深度心理干预中发现,有些人虽然拥有幸福的童年,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小时候过得挺快乐的,但他们在青少年或大学时期却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又或者因为某个短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精神一蹶不振。

有一位曾接受过我们深度心理干预的青少年,他出生于艺术家庭,不仅经济条件良好,其父母也很注重对他的陪伴。他喜欢画画,父母给了他很多鼓励和帮助,他觉得自己童年过得非常幸福。

但到了初中后,他在学校中遭受了不少心理创伤,甚至遭受过校园欺凌。他当时对国内的校园环境和学习制度非常不满,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认为只要出国留学,这一切就能解决了。

他的父母非常支持他,很快就送他到美国。他一开始非常兴奋,结果很快就发现国外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些国外同学的行为令他非常震惊、愤怒。他出现了类似“巴黎综合征”的表现,并逐渐患上了抑郁症。

另外,在“北大女生被男友虐待案”中,包丽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都非常优秀,家庭优越,她也很可能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她却是个“重度恋爱脑”,在反复遭受到男友牟林翰的PUA后,最终自杀身亡。

还有北大硕士毕业的章莹颖,她单纯、善良,很可能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童年也过得非常幸福。但她在美国留学仅仅2个月,由于太过单纯、未认识到社会的阴暗面,被凶手骗上车后残忍杀害。

所以,幸福的童年并不代表能“治愈一生”。如果说幸福的童年能决定美好人生的话,那至少还需要加上一个条件——拥有至少一位“别人家的父母”。这些父母懂得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不断拓宽认知边界,引导孩子懂得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不断修复自身出现的bug,提升短板,帮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又稳又远。

02、不幸的童年,也不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有些人虽然童年不幸福,甚至可以说充满了苦难,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对人生的积极感悟,不但成功改写了命运,还收获了充实、快乐的人生。

不幸的童年并不一定需要一生去治愈,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多见。

我们在心理干预中接触到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要么是父母对他们非常严厉、总是批评和呵斥,还总在家里吵架;要么是从幼儿园起,他们就遭受校园欺凌,经常担惊受怕。或者更严重的,两者都有,他们度过的堪称是痛苦的童年,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到了中学阶段,有的孩子甚至在小学时就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曾多次自残、自杀。

但当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将他们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一修复,引导他们进行认知提升,并督促他们的父母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后,他们的情绪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他们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拥有一种“大无畏”的人生态度,从容淡定去面对未来遇到的困难,塑造出了越挫越勇的高逆商。他们的父母更加懂得怎么尊重、理解他们,家庭关系非常融洽。

曾接受过我们心理干预的小虹就是例子。她情绪好转后曾给我们写来自述文章,她描述如今恢复心身健康的感觉很“爽”,因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觉得“就这?!”,跟她战胜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难度压根儿没法比。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高效化的、系统化的深度心理干预后,他们不幸的童年反而转化为了宝贵的人生财富,根本不需要一生的时间去治愈。

即便无法接受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那些童年不幸的人如果掌握了科学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和技巧,也能够不断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再加上个人的提升及奋斗,也完全有可能成功走出童年的阴影。

比如,我们以前分析过的网友“小小”,她从小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初中就辍学去打工了。在她16岁那年,她的父亲还遭遇车祸去世了。但她从没放弃努力,后来通过自考提升学历,最终在香港读博,内心变得非常自信。

还有,曾因论文致谢在网上走红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他出身贫苦、家境贫困,至亲和师长相继离世,但他咬紧牙关,一路奋斗,走出大山并考取了博士。

还有,湖南娄底农村女孩孙玲,她家境困难,小学毕业后其父母曾两次让她停学。后来在孙玲的强烈要求下,父母才愿意供她继续读书。但孙玲的成绩并不出色,高考后考不上理想大学,便去深圳的工厂打工,成为了“厂妹”。

但后来,孙玲通过一路自学、奋斗,最终成为了美国谷歌的高薪程序员。

还有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他得过抑郁症,还两次罹患癌症,他从小到大也经历过不少苦难及坎坷。但他一次次战胜了病魔,顶住了美国一度以举国之力的打压,在自身努力和国家的支持下成功渡过了难关。

任正非现在已经79岁了,他仍奋斗着,带领华为一直稳居电子百强企业的榜首。任正非与其领导的华为都有着极高的逆商以及很强的韧性。

所以,希望青少年群体不要受到“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愈”这句话的影响,别总是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及父母,更不要抱着“父母皆祸害”的观点。

不幸的童年虽然会对人生的某些阶段产生影响,但其绝不会因此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希望大家要保持理性的认知,不要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忽视了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理想的父母需要扮演好“生、养、教”的三重角色,我们也不断写文章、拍视频,希望能引导更多的父母及时醒悟,争取成为孩子们理想的父母。

但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这样的理想父母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青少年群体发现自己遇不到,那就要学会降低对父母的期待值,不要寄希望于父母能够理解、共情我们,只要他们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就可以了。

至于我们是否能够成人成才,获得人生的价值,这更多地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自我反省、努力、奋斗。虽然过程会有点艰辛,但仍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当我们攀山越岭,到达自己心中想要的人生高度,再回头看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及挫折,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我们的不幸童年也将得到心理疗愈,甚至会感谢这段人生经历。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
举报/反馈

晴日精准心理

402万获赞 28.4万粉丝
·精准精神心理学家何日辉·专注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准化、高效化康复·分享深度催眠下, 精准心理干预的颠覆性发现, 避开家庭教育的“雷区”, 助孩子心身健康,成人成材!·联系我们:私信沟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