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惠灵顿国际机场,乘客抵达时受到当地毛利文化团体的欢迎。
连日来,新西兰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应该在路标上同时标注英语和毛利语的辩论。透视这场社会讨论,可以发现新西兰社会对毛利语的重视。不少新西兰人认为,强化社会的“毛利属性”将有助于增加国家凝聚力,毛利文化也成为新西兰区别其他前英国殖民地的独特文化名片。
普及毛利语象征的是复兴原住民文化,有助于重拾民族身份。不过,如何更好地推动毛利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毛利人看来仍是“一场远未结束的战斗”。
据报道,新西兰毛利人社区最近举办了一次公众咨询活动,讨论是否应该将毛利语添加到路标上。据新西兰国家运输局说法,设置双语路标是为了促进与毛利社区的“文化理解和社会凝聚力”。
不过这个想法却面临不小阻力。新西兰主要反对党国家党并不支持此举。他们认为,将毛利语贴在路标上,将压缩英语单词的使用空间,英语字体也会因此变小,会影响驾驶者辨识路标从而增加事故风险。
这一说法招致工党政府批评,新西兰总理希普金斯指责反对派的说法是“几乎不加掩饰的种族政治”。国家党因此软化立场称并不反对双语路标,但是希望政府优先考虑其他事项,如修复道路坑洼和改善交通网络。
当地舆论和分析指出,在10月新西兰大选来临前,有关双语路标的讨论正凸显为一场政治博弈,工党希望借由此举争取毛利人社区的选票,而反对党则希望放大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薄弱。
▲ 脸部文身“塔莫克”是新西兰毛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利语原为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语言,属波利尼西亚语系。但是随着19世纪英国殖民者的入侵,毛利语逐渐被边缘化,英语成为新西兰的官方语言。1867年颁布的相关法案更是要求新西兰的学校用英语教学,使英语成为唯一的书面和口头语言。新西兰记者古鲁纳坦曾写道:“我从一些年长的毛利人那里听到过许多故事,他们亲身经历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被消灭的过程。我无法想象,仅仅因为使用祖先的语言而招致肉体上的惩罚。”古鲁纳坦说。
因此,对于新西兰毛利人来说,比起交通行驶的安全性,使用毛利语路标背后所象征的原住民文化复兴意义更为重要。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毛利人领袖以及部分政府人士呼吁重新保护日益消逝的毛利语。新西兰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一系列毛利语言恢复计划,毛利语最终在1987年被列入新西兰官方语言行列。此后新西兰政府还陆续启动毛利语保护复兴计划。新西兰前总理阿德恩曾表示,她鼓励女儿学习毛利语,女儿姓名中还有毛利元素。
当地分析人士指出,新西兰社会对毛利文化更广泛的接纳对毛利语的复兴起到了一定作用。据新西兰统计局数据,能够简单说出毛利语单词的新西兰人数量已从2018年的24%增加到2021年的30%。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毛利语专家阿瓦努伊指出,使用双语路标能使新西兰人将毛利语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有助于发展民族认同。
毛利语是毛利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同属“盎格鲁圈”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语言文化式微不同,从新西兰政府到社会层面,总能看到毛利文化印记。究其原因,这与新西兰社会保护和重新挖掘毛利文化相关。不少新西兰人支持一系列提升毛利文化地位的做法。
根据新西兰的习惯,唱国歌《天佑新西兰》时会先唱毛利语版本,然后才唱英语版本。阿德恩还在2021年宣布毛利新年“玛塔瑞奇”正式成为新西兰的法定节假日。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还提倡在政治层面回归毛利传统。两年前,新西兰部分政党请愿将新西兰国名正式改为“奥特亚罗瓦”,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奥特亚罗瓦”是毛利人对新西兰的称呼,字面意思为“白云绵绵之地”,在当地一些人看来,这一诉求是为了“正确反映新西兰的历史”。
不过,正如毛利语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脆弱语言”所体现的现状,尽管毛利文化在新西兰得以推广,但是实际仍处于“脆弱地位”,远远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普及。阿德恩也曾表示,目前仍不是将新西兰国名改为毛利语的合适时机。目前能够用毛利语流利交流的新西兰人比例非常低。语言障碍使毛利人遭遇很多困境,如毛利人的失业率是新西兰平均失业率的两倍以上。因此,他们也将复兴毛利文化视为“一场远未结束的战斗”。
作者:沈钦韩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宋琤
图片:新华社、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文汇报

1346万获赞 89.7万粉丝
华文世界高品质阅读平台
文汇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