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脚不肿了,鞋子也穿得进去了,走路从来没这么轻松过!非常感谢王建安教授团队为我做了手术!”不久前,73岁的胡阿姨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出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心内科病房。出院时,丝毫看不出来她两天前刚做完心脏手术。这次的心脏手术和大家所想的心脏手术不同,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为胡阿姨设计的手术方案,没有开刀就成功修复了“心门”。
王建安教授(左一)为患者手术(图片由院方提供)
严重三尖瓣反流
用不开刀的方式成功修“心门”
胡阿姨患有高血压,六年前又查出冠心病和房颤。这些年,她一直在吃药控制,但情况依然不太好,从三年前开始,经常感到胸闷气急,而且双脚肿得厉害,用手在脚上一压就是一个坑。最近情况更严重了,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是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导致严重反流,从而引起胸闷不适、下肢水肿等症状。
胡阿姨和家人慕名来到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经过心脏瓣膜团队专家的详细评估,考虑到胡阿姨年纪较大,又合并高血压、房颤、冠心病等多种心脏疾病,本身心脏功能不太好,难以耐受常规的外科开胸手术,唯一的希望就是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心脏瓣膜修复。采取经股静脉路径进行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对胡阿姨来说是最佳的手术方式。
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就像心脏里一扇重要的“双开门”关不上了,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用自主研发的新器械,把两扇门“抓”在一起,让它们中间的一个关不住的大洞变成两个小洞,改善血液反流的情况。
7月19日,胡阿姨的手术开始,手术由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浙大二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术后当天,胡阿姨胸闷不适、双脚肿胀的症状就都消失了。第二天就可以自主下床活动。第三天,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认情况一切正常,胡阿姨就出院回家了。
三尖瓣的介入治疗仍是一大挑战
曾经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
心脏就像一栋房子,它有四个房间,瓣膜就是四个房间的“门”,它们会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而规律开关,使得血流有规律地流往合适的位置。三尖瓣这扇门在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如果这扇门关不拢,相当于原本右心室单向流到肺动脉的血液反流回了右心房。
心脑血管病院区副院长刘先宝主任医师介绍,三尖瓣反流会引起全身诸多问题,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在所有瓣膜病当中,三尖瓣的发病率比主动脉瓣还要高,它虽不是马上致命的急症,但症状易反复,外科开胸手术的风险高,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单纯为了三尖瓣反流去做开胸手术。慢慢地,大家都觉得三尖瓣反流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医学领域,三尖瓣也曾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
近20年来,心脏瓣膜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三尖瓣的介入治疗仍是一大挑战,目前国内采用微创不开刀方式治疗三尖瓣疾病的医学中心数量极少,手段有限。2020年12月,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应用经导管三尖瓣瓣膜夹系统,完成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
从患者实际需求出发
围绕心脏瓣膜疾病攻坚克难
王建安教授说,近年来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10%。同时心脏瓣膜疾病也有着高死亡率,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例,一旦出现症状2年死亡率大于50%,远高于大多数恶性肿瘤。
围绕心脏瓣膜疾病,浙大二院瓣膜团队在流行病学研究、手术技术、器械研发以及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为了守护千万患者的健康,早从2013年起,王建安就带领团队开始研究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心脏瓣膜置换。为解决“卡脖子”问题,王建安教授和团队根据国人主动脉瓣钙化较重、二叶瓣畸形比例相对较高等实际特点,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杭州方案”,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同时研发了国内首个可回收、可精准定位的人工瓣膜。浙大二院瓣膜团队还率先开展国际领先的第二天出院计划,升级患者就医体验。
此外,王建安教授团队还实地指导欧洲、拉美、亚太地区4个国家7大中心和我国27省120多家医学中心的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更有来自美国、韩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全世界各地的心脏介入医生来到浙大二院接受培训。
在二尖瓣微创治疗领域,早在2013年,瓣膜团队就开展了国际领先的经股静脉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后续引进了不同理念的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
正如王建安教授所说的,患者对生命无限渴望的真实需求,才是我们不断努力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动力源泉。
浙大二院心脏瓣膜团队一直勇攀医术、科研和创新三座高峰,病人康复得越来越快,但这还不足以让团队停下脚步。目前,浙大二院作为牵头单位或核心单位已经完成了10多项心脏瓣膜相关临床研究,为守护患者心脏健康不断努力,为更多患者解决实际需求,带去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