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需要独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一个观点:
人需要独处,并且很有必要独处;因为独处,是一个人回应内在冲突,冲动以及自我需求的能力。
只不过对待独处的态度,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无法忍受独处:
“一个人的生活,无聊且枯燥,感受着周围静悄悄的,只有自己一人;全身上下,由内而外感到不舒服,压抑且孤独。”
有些人热爱独处:
“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完全地放松下来;卸下防备和伪装,摘下面具,轻松地跟内心来一场对话。”
其实,智商越高的,越聪明的人,就越需要独处。
只不过他们的独处,是从被动转为主动。
比如:
智商高的人,跟普通人交流时,往往是“向下兼容的”;
他们说的话题,他感兴趣的事情,别人未必懂;
而别人跟他分享的,虽然他懂,但他不喜欢。
久而久之,聪明人就厌倦了这种无聊枯燥的社交;
所以,他们就选择了独处,并且沉浸在这种状态。
那些喜欢独处的人身上,往往具备4个特征。
-01
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忍受“孤独”
在开始独处时,人其实是能够感受到孤独的。
你有过那种感觉吗?
午睡之后,你一不小心睡到了傍晚;
看到外面忽明忽暗的云,橘色又带有灰色的天,你感到自己好像被世界抛弃了。
那种孤独由内而外散发,让你十分压抑。
这就是孤独感。
而进入并且适应独处的状态,是需要时间的。
就像《射雕英雄传》里面的老顽童。
他被困在桃花岛十余年,开始时他可是快要疯掉;
这样一个“不安分的主”,喜欢捉弄人,喜欢社交的社牛;
你把他关在山洞里十多年,他岂不是疯掉?
但适应了独处之后,周伯通反而活得很好;
不仅活得好,还自创了“左右互搏拳”。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喜欢独处的人,往往有着一颗强大的,稳定的内心;
他们超越了“乌合之众”,不会人云亦云;
他们摆脱了“羊群效应”,不会盲目从众;
他有自己的主见和理性思维,不会轻易被人带节奏。
-02
具备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在意他人的评价
什么是“自我价值感”?
可以理解为:自尊,自我评价,内在的驱动力和信心。
自我价值感越高的人,就越能够轻松的,信心百倍地应对社交里的各种麻烦。
他们有着这样的心态: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不惧怕外界的流言蜚语;
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诋毁;
更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他们修的是“内心”,是自我,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只有“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才一直活在被人的期待、评价或设定中;
因为他们自身的需求,就是获得别人的认同。
如果得不到,只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焦虑与内耗之中。
-03
能够一日三省,反思自我
独处的人,是聪慧的,是理智的,更是对自我要求严格的。
他们会谨小慎微,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无论拥有什么,都不会炫耀;
无论得到什么,都不会自满;
无论失去什么,都不会让自己焦虑太久。
他们保持着“吾一日三省”的习惯,常常自省,常常反思,常常总结。
比如说:
每次成绩退步,他都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工作失利,生意失败,他会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并且跟周围优秀的人学习。
保持自省,是清醒;
保持学习,是谦虚;
保持理性,是智慧。
-04
具备明确的人生目标,行动力强
喜欢独处的人,对自己的人生,事业,婚姻,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他们擅长“做一步,考虑三步”;
做一件事,考虑这件事可能会发生的后果,并且对不好的结局做好应对准备。
不仅如此,他们也有着更强的行动力;
这主要源于“内驱力”。
内驱力是什么?
是一个人的意志力,是人的果断,更是一个人性格上的那股子狠劲。
不拖延,执行力强;
说干就干,不会找任何借口停止。
喜欢独处的人,常常具备这种特质。
独处,决不意味着“自我封闭”;
不是宅在家里,刷剧睡觉打游戏;
而是主动筛选社交,放弃无意义的社交,选择用更舒服的,更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
并不是失去社交的能力,而是有选择地社交。
好的独处,能够让人越来越好;
而封闭式独处,则会让人越来越压抑;
这中间的差别,要搞明白。
(作者何所欢: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长性格等心理学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想要咨询作者,可留言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