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的力量#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鲁迅曾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季羡林的《悲喜自渡》中也曾提到“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卡尔·荣格,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治疗师。

荣格自称“受伤的治愈者”(the wounded healer)

1875年,荣格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父亲是名牧师,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

在荣格三岁的时候,父母开始闹离婚,他的妈妈精神出现了问题,所以这就影响了荣格,很长时间他对别人说的爱产生质疑,觉得女人不靠谱,而他对父亲的感情也很矛盾,既渴望父爱,又对父亲的无能感到不满。

他还遭遇了学渣的恐惧、被骚扰等命运的劫难。

荣格与弗洛伊德等人的合影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纠葛

据说中年的荣格首次与弗洛伊德会面时,两个人不眠不休的聊了30多个小时,彼此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之后荣格还被弗洛伊德选为第一届心理分析协会会长,足见当时他们对彼此的敬重与欣赏,也许两个人都没有料到,这段亦师亦友的关系会是“高开低走”,只维系了10年左右的时间便告破裂。

荣格将弗洛伊德当成自己父亲的化身。

弗洛伊德曾表示荣格具有“俄狄浦斯情节“,意图要毁掉象征父亲的弗洛伊德本人,夺取象征母亲的精神分析。

最后,面对内心冲撞时,他选择自我探索和疗愈。

正如荣格自己所说:“是内心痛苦的千山万壑,让我选择了精神病学这样一个职业”。

细品这句话,它让我们觉得荣格仿佛是人生的斗士,面对挫折,迎难而上。

阅读疗法,实现自性圆满的过程

当人生遭遇重创、自我认知趋向崩溃的时候,荣格试图通过自我治愈来救赎自己。

他采用了阅读疗法,荣格最爱读的,还是《浮士德》,这是母亲推荐给他的书。

《浮士德》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炼金术士,采用自性化的方式,实现自性圆满的过程。

这本书,贯穿了荣格生命的始终,也成为了他最好的心理自助书。

阅读疗法,给处于矛盾和纠结中的荣格创造了一条新的道路,他终于找到了人生关键问题的答案——“我究竟是谁”。

他不再为原生家庭、贫穷家境、学业难题而自卑,他发现,真正决定人们幸福与否的,与拥有的财富多少无关,而是自性化,即自性圆满、自成一体、自由自在。

所谓的自性化,指的是自成一体,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判断体系,不被他人左右;自性圆满,能够充分地自我接纳、自我满足,能够享受孤独、自得其乐;自由自在,敢于并善于追求自由,即使无法获得自由,也能安然自在。

在阅读《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感受到荣格的孤独。

正如他在《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所说的,“孤寂并非因为身边无人,而是由于无法把觉得重要之事告诉他们,或者认为其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令人信服。孤寂始于早年的梦境体验,在研究潜意识时登峰造极。人所知多于旁人,就会孤寂。孤寂却未必与合群格格不入,因为对群体深有感触者莫过于形影相吊者,只有每个个体不忘特性,不与他人融为一体,群体才兴旺发达。”

观影疗心法

每个内心有伤痛的人,看到电影《心灵捕手》中,心理师桑恩给男主角威尔做心理治疗,一遍又一遍对着威尔说:“这不是你的错”时,都会控制不住地潸然泪下。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不肯放过自己,哪怕发生的很多事情不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我们仍然会感到内疚和无助,在无知觉中做出很多与自己对抗、甚至自我惩罚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肯把这股内疚感放下,我们永远无法走出心灵的牢笼。

男主角威尔从小是一个孤儿,前后被几个家庭收养,却遭到养父母的虐待,导致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对人不信任,同时在潜意识里却认为自己遭受这些虐待是由于自己做的不好导致的。

于是,他肆意糟蹋自己的数学天分,用暴力和无趣的玩乐来麻痹自己,不愿正视自己的人生。

观影实则是在观心,我们总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影子。

每一个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的人,都会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和痛苦,然而,治愈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自己,这不是你的错。

然后,让自己学会放下。

烟雨寄语

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努力做好自己,保持纯真与热情,不去深究太多,也不再陷入自责的沼泽里,这是学会爱自己的第一步。

每个人生来都不完美,你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切,殊不知角落里也有很多人羡慕着你。

最好的人生态度是我们珍惜拥有的一切,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不辜负每一场倾城的遇见,成为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特别是工作压力的与日俱增,现代人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焦虑、强迫、抑郁、躁狂、恐惧等不良情绪时有出现,这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且还严重威胁生理健康。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但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举报/反馈

情感文化小陈

14.6万获赞 2.7万粉丝
以简短明艳的文字来动人,大爱之心度人
情感领域创作者,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