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也不是哲学,中医的理论不是唯心,而是有客观依据的。中医的核心理论是生命体的道化,是生理学。中医的本质是排除影响人体道化的障碍,以尽天年。人体的道化既有物质能量属性,也有文化信息属性,是人个体一元太极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过程,是气机的阴阳升降的能量运动的五行运行周行不怠,也是摄入饮食吸收营养排除糟粕的物质运动五行运行周行不怠。
人活一口气。生命体的阴阳,是其一气消长、升降的变化。人生命旺衰皆由气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的盛衰变化虽然深藏于体内,人们无法直接感知、体会,但其变化的象,却表现于色、脉,因此,审气则要先察色按脉,色枯则气衰,色正则气荣。
人体的阴阳的消长,是人体一气周流的五行运动。一元生命体的阴阳气能够随天地人三才之道进行消长的周期变化,阳极了能阴,阴极了还能阳,阴阳能够交通,就是周行。一元生命体能够持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能够持续地进行新陈代谢,就是不殆,“周行而不殆”之谓道化!
中医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五行是通过气血变化与人体五官,五脏,六腑,形体相联系的。
人是自然界一部分,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界的变化,天地之道阴阳五行的变化,五运六气的变化,地理方位的变化,会影响到一个人脏腑气血的运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色、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应,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局部是整体的代表,局部可以反映整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以方位言天干所属,配合脏腑,岁岁之常也”,天地之道,五方,东方肝木应春,南方心火应夏,中央脾土应长夏,西方肺金应秋,北方肾水应冬。四时之阴阳,配合人的脏腑,常人,健康人的色脉表现,春微弦,色微青;夏微洪,色微赤;秋微毛,色微白;冬微沉,色微黑,是人岁岁道化的常道,是普遍规律,是四时阴阳五行与人脏腑气血变化的对应关系的自然法则,是生理学,也是阴阳五行理之一。
《医宗金鉴》“医明阴阳五行理,始晓天时民病情。”学医者,业医者,必要明白天地阴阳、五行之理,知晓天时之和不和,一个人的色脉与四时应的状态怎么样,和不和,是否纵横顺脉出现,方能够了解民之病,所生之情由。
天之阴阳合而为五,故主五运。甲化阳土,合人之胃。己化阴土,合人之脾。乙化阴金,合人之肺。庚化阳金,合人大肠。丙化阳水,合人膀胱。辛化阴水,合人之肾。丁化阴木,合人之肝。壬化阳木,合人之胆。戊化阳火,合人小肠。癸化阴火,合人之心。相火属阳者,合人三焦。相火属阴者,合人包络。此天干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也。
地之阴阳合而为六,故主六气。子午主少阴君火,合人之心与小肠也。丑未主太阴湿土,合人之脾与胃也。寅申主少阳相火,合人之三焦包络也。卯酉主阳明燥金,合人之肺与大肠也,辰戌主太阳寒水,合人之膀胱与肾也。巳亥主厥阴风木,合人之肝与胆也。此地之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也。
天数五,而五阴、五阳,故为十干。地数六,而六阴、六阳,故为十二支。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为节;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为制,而后六甲成,岁气备。故一岁中运,以七十二日,五位分主之,六气以六十日,六步分主之也。
以五运言天干所化,配合脏腑,年年之变,岁气有太过不及,有应至而未至,有不应至而至者出现,年年之变,所以不同也。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在液为泪。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在三阴三阴为厥阴,风木。
《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脚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盖冲任之血,外行则渗于皮肤,荣于经脉,使筋骨强健有力。又天之昼夜,如人之朝夕,白天血液上行濡于头目,则眼睛能明视万物,晚上睡眠后,则大量藏于肝脏
肝其华在爪。肝的功能情况,藏精情况,藏血情况,生发情况,由其华,爪的状况来反映。反映在人的手指甲和脚趾甲上,爪甲的荣枯,可反映肝血的盛衰。如果肝血充足,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反之,如果肝的藏精不足,阴血不足,爪甲失去营养,则爪甲软薄,色泽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人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指甲,爪为筋之余。《黄帝内经》讲“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舌为肉之余。”
这些声,色,泽,华,窍,余,脉,都是人这个有机体整体部分表现,内之变动会有发于外的东西表现出来,是与脏腑关联的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是人有机整体的部分,外在显露的部分,是真情、真象,是人体生理变化的自然法则,是客观的现象,不是哲学,而是生理学。它们是圣人能够司外揣内的外,是揣内的依据,抓手,把握,是窍门。中医重视、强调整体观的目的,在于,认识,把握住了人体外在的某些变化,可以推测脏腑气血的变化。
摄入饮食五味的变化,情志的变化,劳逸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一个人脏腑气血的运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色脉。
如果人的脏腑气血不和,不是道化的状态,偏气必现,中气不固,阴不能平,阳不能秘,卫气外出,阴精阴液内耗,邪气加临,邪气客于人体。
偏气有盛衰,为害有轻重,一个医生如果掌握了仲景先生察色按脉的纵横顺逆之法,就可用阴阳五行生克之法去衡量,形体偏气盛哀的程度。病人的色脉所反映的气血不和导致的病脉与四时平脉对照,偏气、邪气的表现为纵,为横,为顺,还是为逆,就可以预先判断偏气、邪气的为祸为程度,预测病人病情加重或转愈的倾向。
病脉如果为纵为横,纵是见相克之偏气,春天应见有胃气的有胃气的微弦之脉,反而见秋气的浮脉,夏天应见有胃气的微洪之脉,反而见冬气的沉脉,横是见不胜之偏气,冬天应见有胃气的微沉之脉,反而见夏气洪脉,秋天应见毛浮毛,反而见春气的弦脉。纵横无制,偏气无所制衡,病人如果再表现出真脏色,真脏脉,病人就危险了。如果病脉为逆,水行乘金,秋天应见有胃气的微浮之脉,反见冬气的沉脉,火行乘木,春天应见有胃气的微弦之脉,反而见夏气的洪脉,犯上作乱,病人的病情就会加重。
如果病脉为顺,木行乘火,夏天应见有胃气的微洪脉微弦之脉,反而见春气的微弦脉,以尊临卑,心脏病的洪脉不见了,见微弦之脉了,病人的病情就会减轻,向愈。
五脏岀现的偏气是时气也好,情志也好,饮食五味也好,过劳也好,自身的禀赋也好,所有偏气的合力会指向一个方向,最终为一个五行中一行的偏气方向及势力表现。刘渡舟先生讲把握了偏气的纵横逆顺,就把握了病情的发展方向,如果入微了,就是知机,就神了。其来可见,其往可追。当一个人自身的偏气,自我调节无法纠正,就得借助中医的措施,针、药之力,用药的五味所化生的偏气之力来平衡,所客之邪引起的偏气之力,因此,纵横逆顺的脉法也可以检验用针、用药等治疗手段施用的正确与否,效果如何。仲景先生的这个方法,这个术,对治疗病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阴阴五行应用的重要性也可以略见一斑。
仲景先生的这个法,这个术,是基于天地之道与人的生理变化病理变化的关系的常识,是自然法则,不玄秘,人人都能认识都能掌握,所以更是科学的方法。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人道化,即生化的自然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