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用现代哲学而言是“主体”。这个主体不仅仅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还形成了丰富的主观世界。人的精神活动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进而对外界的反映与动作,是内心中的计划、冲动、善恶叠加的复杂判断。这就是“自我人格”,包含了个性、性格、爱好、善恶倾向性等等。按照儒家哲学而言是“心体”。心体是自我的人格化结构。自我就是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对象化。人从而形成了以心为我与以身为我的身心二元论结构。身体与心体构成了他们的各自的称呼。普遍人则称之为“心灵”。在有宗教信仰的人看来,心体就是住在身体里的“灵魂”。身——心——灵,构成了人的三重结构。儒家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其中的魄相当于身体。魂则是去掉了自我辨识之后的一种“真我”之气,即灵气。这就把二元论发展为三元论。就自我而言,执着于身体的就是私我,明白事理的就是自我,而做到心与道合的则是超我。超我已经高度的“灵化”。私我的正常状态是凡我,特殊状态是小我;自我的正常状态是本我,特殊状态是真我;超我的正常状态是大我,特殊状态是无我。
一、对自我的分析
(一)自我即心体
自我是儒家工夫的起点与目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人的一生就是自我的发展历程。
第一,儒家的“为仁由己”观点说明自我是工夫的出发点。做工夫最重要的是要从自己做起,而不是对别人进行道德说教。儒家称之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孔子还说“正人先正己”。我们都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但在道德领域必须弘扬道德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
第二,儒家的“为己之学”说明自我是工夫的目的。儒家做工夫固然是为了对外输出价值、付出价值,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价值。一个高尚的人做任何事情并不是为了回报,乃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让自己成为一个“无愧”的人。儒家认为道德可以让一个人实现精神超越,进而实现自己的天地境界。
(二)弗洛伊德的三层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身体意味着本我。人在正常情况下的精神则处于自我状态。人的精神深处则是超我。弗洛伊德形成了本我-自我-超我的认识。弗洛伊德的本我,即人的动物本能,强调的人作为动物的天然属性,食物与性构成了最重要的现实目标。但是,人类社会是高度理性化的社会,不允许人直接索取食物与性。人要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合作、交换,通过价值交换实现生存目的。这就自我压制本能,。进而诞生了文明。而在压制之外,人还有理想的“超我”,即追求自身的完美。
(三)性三品论
人格、心体的区别构成了人性论上的区别。董仲舒就有性三品论。即把人分为三种。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董仲舒的人性论最为复杂,包含着“性三品”“性朴”“性未善”等内容,把“性恶”“性善”都涵盖在其中。所谓三品,就是圣人之性、斗屑之性、中民之性。前二者分别代表着善、恶,中民之性则代表着一种善恶混杂的状态。董仲舒把人群分为圣人、中民、斗屑三个层面。笔者认为划分为小人、君子、圣人更为合适。小人代表着私我。君子代表着自我。圣人代表着超我。自我的三个层面就有三重境界与两重超越。朱熹则抓住了“人心”“道心”的区别。人心就是私我小我。而道心就是真我大我无我。“以道为心”就必然超越了自己的形体限制,进而超越了具体的我,而让自己的心体开阔起来。
(四)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而言,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大属性。第一,人的自然属性对应的是“私我”。所谓自然属性,就是人是动物,人具有肉体。人存在的第一个前提是满足生理需求。第二,人的社会属性对应的是“自我”。所谓社会属性就是,人是“类”的存在物,人通过社会交换满足自己的一切物质需求。而人的行为是高度社会化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政治动物,人离不开城邦生活。第三,人的精神属性对应的是“超我”。但人最终有一个精神状态,有一个内在心理活动。这构成了人的精神属性。自我已经成为自己所要克服的对象,是自我管理的对象。
(五)马斯洛需求理论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第一,生理需要满足了私我的层次。食物是最低的需求,意味着基本需要。第二,安全、社会交往、尊重的三种需要相当于自我的层次。自我还表现为与自然、他人、社会、家庭等伦理关系的存在方式,有些人甚至在历史学习当中找到自我。把自我投射到国家命运、民族之中。我们认为“自我”属于不同的圈层,比如家庭中的我、国家中的我、民族中的我、宇宙中的我。第三,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于超我。自我实现的本质是实现一个理想的“自我”,必然是对原来自我的超越。
二、私我境界
私我分为凡我与小我。其中的区别在于小我往往倾向于具体功利。“小我”就是受感性欲望支配的自我。凡我虽然也受支配,但并不强制执行自我的意见。
(一)凡我
凡我仅仅意味着自利、利己,但并不意味着损人。凡我依然包含了正常、合理的部分。每个人都有“平凡”的一面,即使是再超越的人,有的时候也是在过凡我的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私生活,私生活当中都有自己的快乐。私生活的唯一法则就是自由,乃至于愉悦身心。孔子在平日里也有其舒缓的一面。凡我是一个神圣的领域,是人之为人的领域。
(二)小我
小我则意味着损人利己。先秦儒家还使用“小人”“小体”。儒家摒弃小我、小人。人确实做小事,但是不能做小人。所谓小人,就是仅仅是口腹之欲,仅仅是追求自己的享乐。这就是最低限度的生存。小人是没有廉耻心。儒家反对那种仅仅谋求生存的状态,而是要有使命感。小我可以称之为生物性的我。一个人不要把人做小了。
三、自我境界
自我也就是儒家所言的君子。自我分为本我与真我。本我是对外承担社会责任。本我是支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本我具有趋利避害的人格,意味着一种市民、商人的主体性格。真我是对内找到真实的自我,更加注重自我实现。
(一)本我
本我并不是本能的自我,或者是自我的本能意识。以自我为本,进而出于自我,把自己的本体性构造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本体。所以,本我就是以自我为本,确立自我本位。所谓本我,就是基本的自我。基本的自我就是在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保持一定的和洽。确立本我就是以我为本,就是自我本体论、个人本体论。人虽然要知人,但是最重要是自知。自己知道自己。自己活明白。自己懂得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这就是光而不耀。就是自我感知的能力。儒家一向重视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就。一定是自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与人分享,不是觉他,也不是强要感通。甚至是不感通。诚意是要感通。而自我则是不感通,就是寂然不动。但是寂然不动,归向自我,不是归向一个气欲之性的自我,而是归向一个明心见性的自我。这就是明明德。了解自我就是自知者智。了解自我就是确立自我知道自己是谁。就是要确立自我的本体性、主体性。确立本我并不是唯我论。本我也不是那种本能的自我,而是建立自我本体,或者是心本体。确立本我之后不是傻傻地自我静默着,而是要做功夫“习”之。就是要实践人生,就是要有所作为。正如诚意一样,从自我开始。任何工夫都要从自我开始。正人先正己。求诸己。从自己出发,就好比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工夫论必须是自己做起,要求自己,省察自己。所以,从自己出发,就是自觉。做任何事情要自觉。做事要脚踏实地,要从自己这里开始,不要依赖条件。在现有条件下做好自己。
(二)真我
自我就是真正的我,即一个人最为出彩的部分,即真正代表一个人的个性。而真我是回到了自我,达到了真人的境界。真我就是让自己真真正正做个人,是一种艺术境界的我,是祛除了各种名利之后的纯粹的我。真我是真的体现了作为人的应有的尊严与价值,乃至于人的真性情。但是真我依然是有我之境。真我是回归自我,实现了一种极致的自我,就是一种美丽的心灵,乃至于美丽的自我。儒家的“明明德”就是找到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良知,也可以称之为本心。
四、超我境界
超我分为大我与无我。大我就是贤人,强调的是忠臣孝子。大我已经是“义人”。《张载》肯定过“大其心”。孟子则提出推扩“恒心”“大体”。所谓大我是“得其大体”,要人做一个担负道义的人。这就是大我。所谓无我,就是无私我,进而成为与天地合一的人。无我是儒家所言的圣人。孔子提出过“勿我”,就是对小我、自我的超越。无我的圣人已经彻底地放弃了自私的想法。
(一)大我
做功夫的目标是要成就一个大我的人格,而不是外在的目标。儒家要成就一个君子人格,乃至于圣贤人格。虽然圣贤境界算是境界。但是,人格话题还是要归结为自我修养工夫。即一个人最重要成为一个什么人的问题。什么是圣人、什么是贤人、什么是“士”,什么是君子。就是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成就一个什么样的自我。笔者称之为“大我人格”,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变得高尚、高大、大气、大丈夫。让自己是一个有所担当的大人,而不是总想着退守的小人。君子人格都是大我。所谓大我就是厚德载物,就是完成对他人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进而完成相关的伦理。儒家的自我人格论,就是让一个人从一个生物意义的人(心理学所言的本我,儒家所言的禽兽、小人,乃至于是人的自私性,解脱出来,娶完成人的社会性存在)。自己到底是要成为一个什么?君子、士、君父夫、理想定位是什么呢?士君子是最合适的。所谓的“士”就是做事,就是要做实事的人。不是逃避做事的人。做一个正人君子。这个自我是在与他人的对待当中实现的自我。没有他人,也就没有了自我。这个时候就是恐惧。这个士君子就是大我,就不再是一个小人,一个无担当的人。当然责任义务也要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大我就是成就自我,使得自我变得优秀,实现“成德”。成就大我,就是“义”字当头,就是以义正我,实现从本能的我、生物的我向社会的我的转变。首要就是以义为先。所谓的“义”甚至是单向的道德义务,而不是索取形态的权利意识。索取形态的自我,就是本能的我,就是贪图享乐、贪图便宜、贪图富贵、贪图一切的小人。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道德义务。即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对他人。现代人往往都找不到道义。大我就是成就自我人格。这是向外的,就是社会的自我。就人格仍然是外在的人格,相当于一个道德的自我。
(二)无我
只有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无的存在。自己才能通达。超越自我的限定。大我已经对自我有所一定的超越、提升。所谓的超我就是不仅仅超越生物本能的小我、自我、甚至还要超越大我。人在完成了义务之后,还是要懂得谦虚。人最后超越了自我人格,回归孤独,解构自我,超越了伦理关系中的自我。大我是对小我的超越,超我是对大我的超越。这就是美大圣神的超越。超我是一种孤独状态。即孤独又实在的状态。成就自我相当于“名教”状态,就是做一个正人君子。而任自然就超越了自我。自我都解构了,就不用整天紧紧地抓住世俗了。工夫论的最终归宿是自己。即“为己之学”。是把自己作为最重要的关照对象。最终是为了回到自己,甚至都不能带走任何人。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含义。就是连最亲近的人,你都不能够改变。自我工夫就是“道法自”,道不可言,不可传。甚至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弟子、自己的同修都无法表达。工夫论的含义就是禁止任何形态的传道。道不可言,也不可传。那为什么道能够存在呢?为什么可以觉他呢?做工夫,求真我就是慎独的“独”。就是万缘都要放下,只有自己。不要考虑太多。这就是为己之学,不是为别人学。这就是终身之忧愁。就是要务本,围绕着自己的成德而展开。在这个意义上,成德都是六亲不认的。儒家独自要进入境界,而周围的人并不与自己同行。不可一起适道。孤独就是一种必然。这就是寂寞中的独体。这个境界也是无他人的,即吾心即是宇宙。这个时候只有自我,其他人都都已经二维化。可以说,这就是降维打击。就是任何事都是一种缘分。都是一种暂存的现象。惟有真我。人和人之间只是在宇宙中相遇而已,即使并行,即使一起生活,也都是孤独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面对问题,没有任何人可以解救。只能自度自成。做人既要通情达理,又要独立不惧。只有做到无我,才能止于至善,自做主宰,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完全控制的心态,达到物莫之伤的地步,真的达到心静如水,达到了不起私念的状态。挣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也消去了对事物的占有欲乃至于贪嗔痴。
结语
超我走入了美大圣神的境界。划分人的境界还有很有必要的。冯友兰就把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笔者认为:小我对应了自然境界。凡我对应了世俗境界。本我则属于功利境界。真我对应了审美境界。大我对应了道德境界。无我对应了天地境界。所谓凡我就不是大奸大恶之属,但却过庸俗生活。这也许是中民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