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病影响,很多患者暂时无法继续上学、上班,需要居家调整一段时间,精神类疾病的康复不同于躯体疾病,仅靠“休养”,不足以帮助病情的恢复,大多时间更需要带着症状去生活,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患者朋友需要根据疾病恢复的情况,重新规划安排生活内容,为了避免出现放纵无序的生活状态,患者应如何减少惰性和阻力,在生活中发生积极的改变呢?
1设置合理的生活目标,思考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和以往相比,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通常情况下,如果不经思考和计划,容易发展为过度放纵的生活方式。如经常熬夜,导致黑白颠倒、作息不规律,过度沉浸于电子设备,封闭不出屋,不与外界交流,引发家庭矛盾等;如对居家生活中的改变期待过高,制定过高的目标和繁多的计划,也不利于患者的居家康复。如家人给安排了过多的任务量,从早到晚满满当当,患者最后力不从心,不堪重负,信心受打击,更加情绪不稳,做事消极。所以,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结合患者的优势方面,设置合理的期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患者才能有信心和动力去尝试。过程中家人注意尊重患者的想法和意愿,带动和引导为主,避免强制和胁迫患者去改变。
2.从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细小的改变开始。
首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先做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小事。这个起步就像“滚雪球”一样:一旦开始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患者本人和家人都要认可自己的每一次尝试,相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与之相反的就是“向下螺旋”的恶性循环:因为心情不好,导致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什么都没做,导致心情更差。减少想法层面的过度消耗,多去落实行动。一旦开始做事,就启动了“向上螺旋”。行为的启动往往是最难的一步,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状态差,才无法行动,正是因为迟迟不行动,状态才不会自己变好。所以状态不好的时候,往往需要坚持迈出一小步。
3.行动中的阻力和应对。
(1)过度看重结果,一旦不如预期便会产生挫败感,容易放弃,不愿意新的尝试。很多时候患者对行动带来的获益抱有很大期待,希望立竿见影,一旦没得到积极反馈便会停下。这时我们要去理解和体会每一次尝试,任何感受都是有意义的,能够增加对自己的了解,了解自己的喜好,了解自己的感受能力如何,不断尝试与探索才能更加了自己。另外要学会体会行动中的积极意义,有些感受是慢慢积累行动后才会有积极体会的,比如运动,初期尝试会感觉累,多去尝试就会发现身体逐渐灵活轻盈,出汗后感觉压力都释放掉了,才会有获益感。很多患者或者就把一些可行动能做的事,当成一种陪伴,虽然没有强烈的积极感受,好在细水长流。
(2)容易受外部声音的影响,自我否定。患者在积极行动中,获得认可鼓励等正性反馈非常重要,就像是一个刚燃起的小火苗,需要呵护。正反馈来自周围的人,同样也来自自己。不盲目陷入和别人的攀比中,增加对自我的肯定。另外周围的人,尤其是陪伴患者的家人,要增加对患者的认可,不挑毛病,不指责,多去看到患者的进步和成长,才能帮助患者燃起信心,才会有后面更大的进步和改变,患者努力作出改变,如果被浇了冷水,便有可能止步不前。
居家康复过程如何在心理上逐渐适应,及如何作出积极调整面对生活,这个过程需要心理建设和行动相互配合。减少内耗,尽快落实到行动中,始于行动,从细小的改变开始,心态上做好预期,为行动助力。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在居家康复阶段,能够起步,哪怕是细小的改变,都是有希望、有信心,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