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芬心语:

你是个爱焦虑的人吗?

我也经历过一段特别焦虑、难熬的时期。

晚上睡不着,夜里也会突然惊醒,白天做什么都集中不了精力。

我试过很多调整自己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

直到我看到露易丝·海说的一句话,她说:

“你是完美、完整、完全的,你需要找回这样的自己。”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焦虑的原因——我对当时的自己不满意,所以一直想要向外界索取和宣泄的办法都不管用。

但实际上,我真正需要的是向内突破,去探索内心真实的声音。

所以亲爱的,不要害怕焦虑。因为此刻,也许正是你觉醒的契机。

释放焦虑情绪最好的方式,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看下面这16句话,也送给正在焦虑的你。

希望它们能成为一束光,在你陷入焦虑的暗谷时,为你照亮方向。

01.

“烦恼是一个包装很丑的「礼物」”

德芬老师说: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礼物”。

有的事情让我们心怀怨怼、恐惧、不安。

若你对它感到烦恼,它便是一场灾难;

若你对它怀着信心和耐心,它便是一个包装很丑的礼物。

每个人都应该去锻炼自己的“心灵肌肉”,把所有的烦恼都当成一种磨练自己的机会,这样你的内在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

当你具备了“拆开丑陋包装的力量”以后,就能透过表象去收获丰盈。

那个时候,你会发现曾经那些烦恼和焦虑的事,都不是问题了。

02.

“别去担心那些没发生的事”

有这样一则史料:

宋太宗赵光义攻破太原城,担心将来这里有叛贼作乱。

他一把火将太原城烧了,重建时,又想到这个最坏的可能性。

为了防叛贼,他只修断头路,导致整座城防守非常弱。

这则史料,在你看来或许有些滑稽:

最坏的可能性尚未发生,他却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充满了这种“杞人忧天”的焦虑吗?

请告诉自己:最坏的可能性并不会发生。

我们不需要为这份忧虑,付出滑稽的代价。

也不需要担心尚未发生的事情,把更多关注放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上,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当下。

03.

“学会接受无常”

心理学家戈斯坦认为:无数对变化的困惑和不安,组成了焦虑。

我们如何解读变化,决定了内在焦虑的程度。

比如“糟糕的事随时可能发生”。

焦虑的人关注“糟糕”,但是关注美好的事才是突破口。

正因为糟糕随时可能出现,美好才稀罕;

变化即是无常,而无常凸显了日常生活的珍贵。

人生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当你真正接纳了这个道理,藏在你心中的困惑与不安,也会开始慢慢消散。

04.

“所有的答案都在你的内心”

生活会把一个人,送去他应该去的地方。

所有的焦虑,其实都是指路牌。

对“自己有没有价值”感到焦虑,未来就指向浮躁膨胀、三心二意;

对“自己能不能被爱”感到焦虑,未来就指向自卑不安、多疑猜忌。

我们心念向着何处,就会抵达何处。

所以,时刻保持觉察,修习正知正念,会让你的未来自然顺遂平安。

05.

“做好当下,活在当下”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指出:焦虑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适度的担心和忧虑,能够让我们行动时更加慎重;

也会带来“情绪缓冲”,让人们“摊上事”时不慌张。

也就是说:焦虑也是一股力量,它可以让我们更有力地面对困境。

如果你正在为“无法消除焦虑”而焦虑,

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把对抗焦虑的能量收回来,跟焦虑的能量共处。

在有一些张力的环境中,慢慢练习对自己说:

来得及,做得好,我可以。

06.

“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作家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中,描述坠入情网的一瞬间:

我看到了她可爱的小鼻尖上,长着的一颗小肉瘤。

他为美女脸上的不完美,深深心动。

这份心动,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偶尔的迷糊、犯错、偷懒和失败中。

请相信: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破掉完美的执念,允许生命如其所是,如它所是。

允许不完美,就是在允许更多的美好发生。

07.

“将苦难视为一种体验”

德芬老师认为,受苦有两种。

一种是无知、无明的受苦,任由潜意识操纵受累。

我们沉浸其中,抱怨抗拒,得不到任何成长;

另一种是自知、自觉的受苦。

我们感受到撕裂般的痛楚,却全然地接受它,让压抑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

用不抱怨、不批判的态度,把它视为人生必然的一种经历体验。

这样的苦难,是你走出人生困境、茁壮成长的契机。

08.

“逃避并不可耻,而且有用”

“逃避”,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应对机制。

当我们遇到难以承受、濒临崩溃的痛苦,就会想要“挖个洞把自己藏起来”。

尽管,逃避被很多人视为一种消极、被动且无用的方法。

但它确实能产生短暂的舒缓效果,阻止内心进一步破裂、崩溃。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只是单纯的太累了。

累了,就休息一下吧。

适度逃避,给自己时间缓冲,才能静下心来,想清楚下一步该怎么走。

09.

“接纳自己只是个平凡人”

看到一段话:

孩子问妈妈:“所以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未来80年能够每天睡7、8个小时觉,干9、10个小时活,其余时间做一些无用且没意义的事?”

妈妈说:“亲爱的,这已经是最好的人生版本了。”

或许你觉得:平凡,意味着平庸;

但是换个角度看,也意味着不必经历年少早夭、天灾人祸、大起大落、一无所有。

能够每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重复昨天的美好,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接纳平凡,就是允许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活在当下。

10.

“走出牛角尖,向外看看”

很喜欢一段话:

“把时间分给睡眠,分给书籍,分给运动,分给花鸟树木和山川湖海……

把时间分给你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而不是分给无意义的人和事。

当你开始做时间的主人,就会感受到平淡生活中,喷涌而出的力量。

焦虑与不安,自然会烟消云散。”

当一扇门怎么也推不开,最好的方法不是死命推;

而是走出死胡同,去更广阔的外面世界看看。

11.

“学会做白日梦,也是疗愈自己的一种方式”

预防高焦虑的有效方法,是放下对当下的执念,把注意力放在取悦自己上面。

这份取悦,可以在白日梦中得到满足。

生活很苦,那就想象自己拥有很多很多幸福;

不愿逃避,那就想象自己勇敢面对一切问题;

日子寡淡,那就想象自己飞天遁地无所不能……

诚然,光靠想象不会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想象力本身就是创造的体现。

通过白日梦,缓解身心疲劳、锻炼创造力,我们会离真正想要的生活更近一些。

12.

“留意身边那些善意的细节”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心血来潮给乞丐10元钱,便会发现,很多人都在施舍乞丐。

这是“视网膜效应”:我们格外关注什么,脑海中就会装满什么。

关注不好的事情,脑海中会装满恶意、猜疑、紧张和焦虑;

关注善意的细节,脑海中会装满善意、平和、宁静和安全。

人只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所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多去留意身边那些充满善意的细节吧。

不断练习把目光聚焦到积极、正向的事上,你的内在模式就会慢慢被翻转,人生才会体验到更多的喜悦、自在。

13.

“允许自己在关系中「躺平」”

道理上我们都知道:好的关系久处不累,坏的关系乍见相厌,不如舍弃。

可行动上,总是因为过度在意形象和尊严,不敢活出自己。

然而,人与人总是相互的。

你放松,对方才放松;

你舒服,对方才舒服;

你不动声色地成全,对方才将心比心地理解。

所以,允许自己在关系中松弛下来。

只有卸下武装与面具,才能创造最适合坦诚相待的能量空间。

14.

“懂得拒绝的人,

才能活得更自在”

研究揭露:拒绝,能减少生活中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作为成年人,一定要能够理直气壮地拒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议题。

满足和讨好别人不是你的任务,而是别人的课题;

同样的,除了你自己,没人有责任满足、取悦你。

做一个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用一个“不”字,结束“来者不拒”的苦闷生活。

15.

“不要把爱藏在心底,试着表达出来”

当你说一朵花“好美”,你的心情也随之绽放;

当你夸一个人“可爱”,你的情绪也随之愉快。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你说出口的爱,会像阳光一样照耀到每个人身上。

一句“我爱你”,改变的不只是心情,还有整体关系氛围。

所以亲爱的,在关系中不要吝啬表达爱。

当你给出爱的时候,也是在疗愈自己内心的疤痕。

16.

“用互惠的态度去经营关系”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Ellen Langer认为:

赠送者,才是礼物馈赠活动中的最大精神收获者。

你帮我,我也帮你;

你雪中送炭,我也为你赴汤蹈火。

这不只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生存博弈中的致胜密码。

它告诉我们:

人的价值,光摆在那里不会发光,要通过互惠,互相托举更好的生活。

帮助别人,做一些助人助己的事,会让你内心更加充盈;

也会在你有需要时,得到别人的帮助,不再孤立无援。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和芒来小姐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刘宇

编辑丨燕子

举报/反馈

张德芬

7913获赞 1万粉丝
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