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缺乏安全感?为什么恋爱我总是谈不好?为什么我总是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为什么我离婚后这么难?为什么我的人生如此悲催?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可烦恼的规律却大致相同。接近真相,重新成长,找回自己,读完下文,相信你会有所开悟!
精神分析学派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弗洛伊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埃里克森。埃里克森把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心理阶段。
他认为每一个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会给我们提供失误,甚至也造成障碍。他告诉我们:我们在每个年龄阶段为什么是这样子的,我们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给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依据。
第一个阶段:0~1.5岁,婴儿前期。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心理冲突是: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
千万不要以为0~1.5岁的小宝宝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期间孩子开始认人了,当孩子哭或者饿的时候,父母及时出现、回应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内心就会形成一个最初的印象:世界是可信的,安全的,有希望的。
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则提倡“娃哭不抱,娃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
他对自己的孩子只有教育方法的干预,却没有情感投入。他的三个孩子一个自杀一个抑郁一个流浪,我认为这种悲剧和他们自小情感缺失,没有安全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信任在人格中会形成希望这种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力量的作用。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去赋予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感,反之则是不敢希望,时刻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的愿望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他可以让人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的诞生。所以明白了吗?
其实我们没有办法记得0~1.5岁的时候,父母到底对我们做了什么?可能在0~1.5岁的时候,父母由于忙工作,当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们没能及时在我们身边,我们哭的时候,他们不能及时回应,长大之后我们就趋向于不太敢信任人。
第二个阶段:1.5-3岁,婴儿后期。这个时候自主与害羞和怀疑开始出现冲突。
在这一时期儿童学会了大量的技能,比如说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者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识的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开始变得强烈,也就是人生里第一个逆反期出现了。在这个时候,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的行为,使他符合社会规范的责任。
也就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我们要开始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比方说要像训练小狗一样训练儿童大小便,要让他们对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
但是在这个时候,儿童开始产生自主感,他们要坚持自己进食。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训练好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的小孩子也开始学会说话,会反复的反抗外界的控制。
父母这个时候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或者过度溺爱,将来会让孩子产生对环境适应不良,没有办法遵守社会要求。但是如果过分严厉,什么都不许,又会伤害儿童的自主感和自控力,孩子会没有自信。
所以说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父母如何培养孩子适应社会,有好的习惯,同时又给他一定的自主性,这个度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意志品质。
第三个阶段:3-5岁,幼儿期,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出现内疚感。
在这一时期,小朋友会表现出主动探究的行为,如果说孩子此时旺盛的好奇心得到大人鼓励,那么他们就会有主动性,他们将来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
但是,很多父母是没有这个耐心。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一切会感到好奇,甚至会摸火,摸电门,父母往往会采取动辄打骂的方式,对吧?
他们这些探索世界的行为,如果让父母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父母就会马上制止,那将来他们长大之后会怎样呢?
他们就不敢创造,不敢好奇,我们觉得好奇是有罪的,然后我们就会对欲望,会对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感到内疚,会对我们想折腾的心,感到内疚。
比方说,我们知道有些人要做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比如说离婚,他先想的是什么呢?唉!我真对不起我爸妈,对吧?其实跟爸妈有什么关系?
有的人想换工作,想从一个稳定的工作到一个不太稳定的工作。他会先想什么呢?我不能这样,这样我对我父母太自私了,其实这跟父母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为什么他们总会有这种内疚感呢?就是因为在三到五岁的时候,他们的好奇心曾经完全的被打压过!
第四个阶段:6~12岁,童年期。这个时候会有勤奋,也会有自卑开始出现。
这一阶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而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习的课程,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正向的肯定。觉得我是很勤奋的,并且我通过勤奋能够获得价值感。那么它在今后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的时候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反之,就会很自卑。
此外,如果孩子过分看重自己的学习价值,或者说如果这个孩子的家长给他的感觉是:你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重要。
你除了成绩好,你没有任何价值的感觉。孩子其他的价值,父母都是看不到的,也不让他去发展的,今后他的人生注定会很无趣。一个人对未来的生活是不是有热情,是在6~12岁之间就决定了的。
6~12岁的孩子,他们的自卑其实并不那么大。如果一个孩子在6~12岁的时候感到自卑,家长及时鼓励以及让他更全面的去看待自己,这对挽救孩子的自信是完全来得及的。
第五阶段:12~18岁,青春期。在这个阶段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会产生冲突。
一方面我们有本能的性冲动开始出现,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新的社会角色,所以我们一部分在为自己的欲望而羞耻,一部分又希望自己在社会在集体中占据一个别人看起来不错的位置。
这个时候,一个人开始变得爱打扮,爱照镜子,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开始在意自己在群体中是不是出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他的理想自我跟他的现实自我是比较接近的,那么他就容易去增强自信。如果在12~18岁的时候,她的理想自我跟他的现实自我差距特别大,差距越大他就越自卑。
我们知道差距越大,这个人就会越越自恋(接纳的是幻想中的自我)。他会远离那个理想中的自己,而去忽视和攻击现实中的自己。
所以,埃里克森会认为一个人对自我的忠诚是来自于12~18岁,当他能够有自我统一性,就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性,他就会形成一种诚实的品质。
这种诚实首先是对自己很诚实,能够诚实地看待自己。一个能够诚实看待自己的人,更容易活出真我。
真我就是清楚我是谁,将来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有着清晰的目标,我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他的自我角色概念是清晰的,他有方向有追求,他的心境是觉得自己有光明的前途。
如果说他对自己不诚实,大部分时候她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统一不起来,互相欺骗,互相伤害,这个人将来活出真实自我就是比较难的。
他不知道过去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现实的自己又是什么样的,不知道自己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角色是模糊的,混乱的,那么他的心情就是迷茫,没有目标,且不稳定。
第六个阶段:18~25岁,青年期,这个时候开始建立亲密感,亲密和孤独开始有了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跟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跟他人的同一性融合成一体。
这里会有自我牺牲和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
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为什么说18~25岁会有好多人是谈不好恋爱的呢?因为他们在18岁之前自我同一性没有建立起来,对吧?
他们在18岁进入恋爱之前,他们对自己是一种什么状态呢?高度的自恋:理想的自我,不断的攻击现实自我。理想中的自己跟现实中的自己差距特别大。那么你指望这样一个人有一段好的恋爱是不可能的。
他可能很容易爱上一个人,也很容易恨一个人。或者他们爱上一个人之后就开始去讨好别人,然后发现恋爱中的自己这么让人失望。
因为不是理想中的自己在恋爱呀,是真实的自己在恋爱,这个时候,各种对自己的失望以及对对方的失望会让彼此伤痕累累。进而产生社会疏离和孤独。
第七个阶段:25-65岁,中年期。成年期开始出现对生育和对自我的关注,开始有了自我发展。
如果一个人,从小被很好的呵护和照顾,被父母全然的接纳。需要的时候父母都在,同时父母又不把他的价值完全跟学习场成绩画等号。
但是又训练他养成了很好的社会化习惯,这样他自己在18岁之前就已经有了真我的状态。知道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怎么去相互平衡。
然后在18~25岁的时候,他也能够建立起很好的亲密感,跟人有很好的亲密关系,那这个人就太幸运了。
但是我们看看,前面所讲的这样的人是不是极少?非常少,对吧?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一个生命阶段会有所缺失。
有些东西是不由我们控制的,会有缺失。所以,我们成为今天的样子真的不是故意的,真的也是没有办法,对吧?
在成年期25岁到65岁这个阶段,我们的生命就开始变得复杂了。如果说我们在25岁之前完成了自我统一性,我们在以后的岁月中会很容易就过上幸福而充实的生活,我们就会开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即使这个人没有孩子,他也会关心社会,也会关心自己的工作,在这个时期成为一个对社会非常有奉献的人。
但是我们说绝大部分人是什么呢?25岁之前还没有完成自我同一性。包括我在内,也不是一个所有阶段都完成的特别好的人。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被忽视或者缺失的阶段,那怎么去调整呢?怎么跟人建立信任呢,怎么建立安全感呢?
25岁之后要自己学着去补,学会爱自己,关心呵护自己。大部分人过了25岁之后,会一边修补自己完成自我同一性,一边又在应付着这么多的生活事物。要求学、要工作、要挣钱、要结婚、要生孩子,对不对?
所以,你会有觉得特别难的时刻,觉得生活怎么这么复杂?好像自己一个人根本应付不来。因为25岁之前的自我统一性并没有完成,不过,还得慢慢儿来呀,对吧?
第八个阶段:65岁以上,老年期。65岁以上我们就开始进入自我调整和绝望。
这个时候,我们会出现衰老,体力,心理健康状况开始下降,所以我们会生出绝望感。我们要开始跟过去告别,跟过去的感情告别,甚至跟生命当中的很多人告别。
我们要开始面对死亡这件事儿,开始重新进入一个接受自我,认清现实的阶段。
在这个年龄阶段,比较智慧的老人会怎么做呢?会开始注重生活乐趣,而不只是停留在对生命的绝望里,这样他的晚年生活就会更有品质。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的人对人生的信任感。所以,我们会看到人的第八个阶段和人的第一个阶段是首尾相连的,会形成一个循环和生命周期。
所以,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发育阶段当中,如果我们能够面对心理发育的核心问题,我们会形成一个积极健全的人格。
否则我们的人生就会有不健全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随处可见,我们在八个阶段当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人格问题和心理问题。
所以在心理学家看来,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我们这一生人生的八个心理阶段,我们都能顺利的度过。很多是我们不能掌控的,对吧?
所以,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学会爱自己,活出真我,爱人悦己,我们就能越来越好。学习一些心理学理论是不是非常有用呢?
希望你可以结合以上内容在评论区写一写,你所经历过的心理阶段中缺失的部分,仔细梳理一下。你的梳理就是送给你自己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