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年危机,每一个经历过中年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过,毕竟人到中年,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在事业上也不如年轻人的敢相敢拼了,似乎更多了一些小心谨慎;在健康方面,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婚姻上和伴侣又到了相看两相厌的地步;至于亲子关系,当一个压力山大的中年人与一个处于叛逆青春期的年轻人相遇,自然就成了火星撞地球,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中年危机是一段黑暗又绝望的时期。

然而在作者却认为,中年危机是我们人格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也是一段从痛苦到意义的过程。它将会让我们成为完整的自己,而这也是我们心灵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心灵就会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小摩擦、小挫折来轻轻击打我们;如果我们还是无动于衷,心灵就会用板砖狠狠地拍打我们,迫使我们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边界,发展出那些被压抑的人格侧面,这块板砖就是中年危机。

在《中年之路》这本书中,作者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了中年经历的层次,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抛开童年创伤与“临时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最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本书作者詹姆斯·霍利斯,荣格派著名心理学家,深耕中年人群心理咨询,拥有丰富的个案积累。

01 中年危机是怎么来的?

所谓的中年危机,是我突破假我的防线,以各种形式逼着我们去面对它、接纳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到焦虑、恐慌、不安,这就是中年危机。那什么是真我,什么又是假我呢?作者认为,假我就是我们的童年时期,由于创伤所引起的一连串的集合,包括创伤引起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怎样的行为和态度,把这些全部打包到一起,就成了假我。

这就好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因此,很多男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从小就会学了压抑甚至是无视自己的情绪,本来很伤心,却假装没事,本来很想哭,却硬是把眼泪憋回去了,这就是假我。

作者指出,假我通常在我们5岁之前形成,目的是保护我们不受伤害,作者把假我称为“临时人格”,因为它是一种临时的策略,是不长久的,也是不稳定的。相比于“临时人格”的假我,具有真实人格的真我则是需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的阴暗面,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从而发展成一个完整、真实的人。

人到中年,在生活中往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越来越多,好像哪哪都不顺,更要命的是,我们以往用来应对危机的策略竟然失效了。就好像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在这家公司干着不高兴,直接辞职走人就是了,反正外面有大把的机会,根本不怕找不到工作,而人到中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车贷房贷要还,每天睁眼闭眼都是钱,所以根本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任性潇洒,只能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和韧性。

作者认为,中年人的思维方式和小孩子、青少年的都不一样,小孩子的叫魔法思维,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陶醉,并相信自己以后一定能成为宇航员、科学家;而青少年思维叫英雄主义,它是魔法思维加上一些现实主义,可能这时他们不再希望能成为宇航员,但依然相信自己以后能成为首席执行官,能成为畅销书作家;等踏入中年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童年的魔法思维以及青春期的英雄主义都与目前的生活格格不入,这时候你会转变成完全的现实主义,而这就是中年人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生活会给予我们种种磨难和考验,粉碎我们大部分的希望和期待,让我们饱尝失败和伤痛,这时我们难免会追问一些涉及生命本源和意义的宏大问题:“我是谁?我除阳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丈夫外,我还是谁?真实的我是怎么样的?完整的我又是怎么样的?”当我们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真我就破土而出了。

02 期望破灭让我们走上中年之路

面对中年危机,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一个心理学名词——投射。意思是将我们自己的性格、欲望、态度等特质转移到别人身上,用大白话说就是以己度人,而在书里所讲的投射就是期望。

意思是我们总会寄希望于他人或外物,包括伴侣、父母、子女、工作等,希望他们能够拯救自己,这样我们就不用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也不用独自去抵抗生活中的种种坎坷和挫折了,所以你发现了没有,期望和本质是我们的依赖心太重,我们还没能承担起独自成长的责任,还不像一个成年人,所以作者才会把真我出现之前的人格称为临时人格,把这段时期称为第一个成年期。

在第一个成年期里,最典型的就是对伴侣的期待,比如在我们热恋的时候,会觉得伴侣浑身上下都是优点,不但沟通既愉快又默契,还拥有我们最想要的品质,而这些品质通常与我们的童年创伤有关。期望的破灭虽然很痛,但这个痛是对我们有意义,有好处的,所以作者说,这是个“必须要消解的投射”;还有一个期望是必须要破灭的,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期望。

对工作的期望也是一样的,一开始我们希望工作能让我们赚钱,最好还能滋养我们的内心,但人到中年,我们已经抵达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天花板,再加上体力和注意力的衰退,职业瓶颈随之到来,这时我们的希望和雄心都破灭 。期望的破灭是我们走上中年之路的前提,因为从此以后,我们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对象,以及可以抵御外界的盾牌,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勇敢面对。

期望的破灭虽然很痛,但这个痛是对我们有意义,有好处的,所以作者说,这是个“必须要消解的投射”;还有一个期望是必须要破灭的,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期望。很多人成年后,虽然慢慢脱离了对父母的依赖,但在心理上对父母还是有所依赖的,哪怕自己已经成家,心里多少还是会给父母留了一个位置,还认为父母在他们心里是无所不能的。

至于对子女有期望,对子女也有期望,最常见的是我们常说的望子成龙。表面上看,我们是希望子女成才,有出息,但实际上我们是希望子女能让我们过得开心、充实、有面子,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而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愤怒地抵御着父母的期望,就像我们年轻时做的那样,孩子与父母的矛盾让这些中年父母感到痛苦和撕裂,要想减轻这种痛苦,父母可以回想起自己青春期和父母对抗的经历,接受“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物”这个观点。

03 只有降低期望值,生活才会更美好

对于和伴侣的关系有三个真相:第一,基于生活的婚姻,比基于爱情和期望的婚姻更长久,爱情很大一部分是由激情组成,随着时间的流逝,激情的消退,爱情会逐渐转弯成亲情,婚姻的基础也从你依我依变成了搭伙过日子;第二,亲官关系永远不会比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更好,所以我们不要对伴侣有所期待,要转向自己,去修炼、去锻造自己的内心;第三,亲密关系的本质是和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旅程,许多老夫老妻之所以无话可谈,就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成长,只有保持成长,你才有和对方分享的素材,并通过心灵的碰撞窥见更多生命的奥秘。

在第一个成年期,我们希望与伴侣融为一体,但是由于当时双方还不成熟,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需要在第二个成年期与对方精神分离,实现各自的成长,然后才能真正地水乳交融,也就是说,分离是为了更好的重聚。

因此,作者在书里总结了听婚姻转变的三个步骤:第一,双方必须自己承担起成长的责任;第二,双方要坦诚地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但不要因为过去的创伤以及未来的期待去埋怨对方;第三,双方需要长期保持这样的对话,说白了就是两个要求,自我成长,并接纳真实的对方。

除了伴侣外,我们还要学会正确地对待父母,小时候我们认为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教会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事情,那也是在我们心智发育的不完全的时候,但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抗压能力,以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斩断父母的权威感,时刻牢记自己做事的目的,有助于建立独立的自我。

我们还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首先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以及沉重的期待压在孩子身上,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用来承载我们欲望的工具人。如果我们希望父母能放手让我们做自己,那么我们也必须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至于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在对待工作方面,我们首先要分清工作和使命的区别,工作就是我们为了养活自己而不得不做的事;而使命则是我们被召唤用生命能量去完成的事。而对于使命,作者认为,不是我们选择了使命,而使命选择了我们,面对使命的召唤,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应它。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使命和工作是冲突的,因为工作是为了赚钱,完成使命则会花钱,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现实,但我们可以设法平衡使使和工作。

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则是最关键的,可以说超过了对待伴侣、子女、父母、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程度,这也是我们要实现人格的第二次成长,变成完整的、真实的自己。人到中年,幻想散尽,我们已经没有自我欺骗的余地了,我们需要承认,我们遇到的种种不顺和挫折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承认这点可以帮助我们撤回对别人的期待,而做到这点则需要巨大的勇气,但这能让我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并更有动力去实现成长。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的中年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给我们指导,我们只能自己去亲身学习和实践,这需要我们不再依赖别人,而是靠自己。当我们习惯于什么都自己来的时候,如果别人不能满足我们的期望,我们也不会失望,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主要任务也是走完自己的旅程。

有了这层心理保障后,我们可以用一些行动来引发独处,包括阅读、郊游、绘画、书法、演奏乐器、瑜伽、慢跑、园艺等,独处的时候我们会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情绪,当情绪上来时,我们不要去评判是对的还是错的,也不要刻意去压抑,如果想哭就哭一会儿,我们可以不加批判地去整理情绪,该发泄的发泄,该体验的体验,该收藏的收藏。

举报/反馈

汐颜悦读

1826获赞 856粉丝
爱阅读,从书里找到精华
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