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瑾山月
路遥曾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觉醒的早晚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人只有打破原有认知,消除固有偏见,才称得上觉醒。
复杂多变的时代,太多人在忙碌中随波逐流,活得疲惫又麻木。
就像《认知觉醒》一书中所揭露的,我们想勤奋,敌不过懒惰,想努力,又陷入低效,想精进,却总走弯路。到最后,所有努力都打了水漂,半辈子过去了仍一事无成。
而那些活得精彩又出众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在认知上遥遥领先。
《认知觉醒》是一本专注个人成长的工具书,于3年前出版,上市2个月就加印5次,畅销15万册,被豆瓣网友打出了8.7的高分。
有资深书评人说:
“看完这本书,像被人当头棒喝,也像忽然淋了场雨,瞬间清醒了过来。”
其实,书籍作者周岭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曾有着和你我一样的困惑与绝望。
他通过觉醒认知走出困顿的方法,可以说,适用于每个迷茫无助的普通人。
在书里,周岭不止一次写道:
认知觉醒,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也是造成人与人差距的根源。
眼下的时代,人只有激活思维,打开心智,才不会被淘汰出局。
1
头脑麻木的人
只能做可怜的“工具人”
阿根廷动画短片《雇佣人生》,戳痛过无数人。
这部仅7分钟的片子,将人的“无脑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天早上7:15,秃头男机械式地关掉闹钟,然后起床、洗刷、乘车、上班……
整个过程中,他面目表情,动作熟练,像执行指令的机器人。
更令人唏嘘的是,影片里的一切用品,都是“工具人”。
有人当桌子,有人是挂衣架,而秃头男的工作,则是办公室门口的一块地垫。
这类 “工具人”,在《认知觉醒》里,被周岭更形象地比拟为“醒着的睡着的人”——一群看起来醒着,实际上头脑和心灵早已沉睡的人。
他说,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数人都会沿着“求学—工作—婚恋”的既定程序,惯性式生活。
混得不好不坏,过得乏善可陈,说不上哪里不对劲,却也活得无趣至极。
就算偶尔鼓起劲头做出改变,坚持不了几天,又恢复原状。
你是不是也这样过?
兴致勃勃报了网课,却很少认真看完,学着学着就觉得没意思了;买来的书只翻了几页,读来读去,对生活也没产生什么质变;工作上怎么做也没突破,一下班就想回家打游戏玩手机……
身心懒散,没有目标,缺少规划,人像浮萍一样漂到哪儿算哪儿,结果最终都搁浅在泥泞中。
在书里,周岭还讲过一个“垃圾工”的故事。
美国男子卡罗尔中了970万彩票,一夜从垃圾工变身为超级富翁。
然而,在卡罗尔的认知里,活着无非就是吃喝玩乐。
他买豪宅,名车,后来迷上了赌博,浑浑噩噩过了7年,卡罗尔终于把奖金挥霍一空,又做回了垃圾工。
这个魔幻的故事,让人顿时明白:命运,不可能绕过认知,发生改变。
头脑麻木,认知浅薄的人,永远只能被外界牵着鼻子走。
就像书里说的,认知上不苏醒,我们终将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
若想变被动为主动,人就必须唤醒大脑,开启心智领域的探索。
而人与人之间,也从认识觉醒的那一刻,有了千差万别。
2
觉醒你的认知,才能持续进化
在书里,周岭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年前,他决定在主之外,学一门新技能——计算机编程。
学了半年后,领导要给办公软件升级,就从外面请来了编程人员。
然而,公司业务太专业,外来人员根本拿不准领导的要求。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周岭竟意外地成了两方沟通的桥梁。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既懂公司业务,又有编程基础。
等他完美解决这件事,自己便顺利得到了提拔,成了公司骨干。
尝到学习甜头的周岭,又在不久后涉足写作领域,办起了公众号。
经过三年的深耕,他不仅收获了无数读者,还出版了3本书。
如今,周岭已是标准的“斜杠中年”,将大批同龄人甩在身后。
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全在于36岁那年“睁开了眼”。
要不是当年他意识到自己的颓废,承认过往的失败,是不可能开启改变的。
人,只有认知觉醒后,才能实现“再进化”。
从现实的困顿中苏醒过来,才能看清现状,寻找到激活自己的方法。
一次采访中,雷军问晨兴资本的刘芹:“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刘芹说:“天道酬勤,只要勤奋,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
他话音刚落,雷军就摇摇头说:天道不一定酬勤。
如果只是重复低效的努力,再勤奋也没有用。
有这么一种说法,说人和人的差距,在于3种信息差。
第一种,是资源,我有,你没有;
第二种,是技能,我会,你不会;
第三种,是认知,我懂,你不懂。
资源,可以寻找,技能,可以学习。
只有认知,依赖的是每个人的觉醒力,很难超越。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一个人只能在他认知范围内生活。
同样的运气下,洞悉本质和规律的人,能把运气转化为实力;
同样的条件下,看得更深更远的人,才能寻找到更多的机会。
在书里,周岭写道:
“只有刻意提升自己,我们才能慢慢甩开大队伍,走在前列。”
如果你也想成为佼佼者,一定先要觉醒你的认知。
只有认知觉醒了,人生的局面才能打开。
3
拓展思维宽带,用认知撬动人生
有位旅行者,在旅途中,碰上一个正在迁徙的部落。
他好奇地凑过去,询问长老:你们迁徙,是因为以前的居住环境变差了吗?
没想到长老说:
恰恰相反,正因为那里太舒适,我们才要迁徙。不然,安逸的环境,会使族人的生存技能退化。只有定期迁徙,我们才能倒逼自己学习本领。
生存,从来都是一场不断进化的竞赛。
而当代社会,最需要进化的,是我们的头脑。
关于这点,书里还给了如下建议:
1. 运用“理智脑”,找准思考“熔断点”。
在书里,周岭将人的大脑,比喻为一个公司。
而公司里,只有三个员工——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前两者,只在乎眼前的安逸与舒适,只有理智脑,才会驱动深入思考。
如果不刻意运用理智脑,人就会在“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中,沉迷于低级享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视频,而不是去看书,考职称,学技能。
所以,唤醒认知的第一步,就是对抗懒惰的天性,养成用脑习惯。
那到底如何思考呢?
周岭举了个例子。
比如你看书,一旦看到难点,或是有启发的地方,就停下来。
围绕这个“熔断”点,对自己提问:这里讲的是什么?对我有什么用?可以如何实践?
很多时候,思考就像一条绳索,不断牵引,最后可能就在头脑里牵出一头大象。
2. 锤炼深度学习力,发挥复利效应。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一个“学习金字塔”理论。
这个理论,揭露了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和主动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诸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知识在脑海里的留存率只有5%、10%、20%和30%。
而主动学习,就像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留存率则高达50%、75%和90%。
造成差异的根本,就在于被动学习大多浮于表面,而主动学习则能深入下去。
深度学习并不容易,这个过程,就像下面的复利曲线,需要足够的定力与耐心,才能迎来质变的转折点。
报了网课,就认真学完,再探索进一步的深造;
学习技能,也不要浅尝辄止,直到学以致用;
看书也不要半途而废,用终身学习武装起头脑。
唯有长久深入的学习,才能发挥时间的强大效用。
3. 站在“舒适圈”边缘,一点点向外走。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制定跑步计划,不是目标太容易,跑起来太简单,就是目标太难,坚持不了几天;
日常学习工作中,要么不给自己压力,要么就突然给自己拿出“高标准严要求”。
结果,我们不是没动力继续,就是根本完不成挑战。
周岭说,若想最大限度激发潜力,我们要找准自己能力的“拉伸区”。
在这个地带,我们既有往前探索的欲望,又不至于被太高的难度击溃自信。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模型: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
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不管学什么,找准你的“舒适圈”边缘,循序渐进向外拓展。
你将一步步拓展认知领地,获得更广袤的知识版图。
4. 开启“上帝之眼”,在反观中蜕变。
书里提了1959年的一次天文事件。
那年8月7日,美国“探索6号”卫星,拍摄了第一张地球全景图,人类从此有了“上帝之眼”。
卫星让地球看见了自己,而我们每个人,也应用“会飞的自己”,跳出自身局限,对自我进行反观。
意识到这点后,周岭开始了他的“反思计划”。
他买来笔记本,每天像记日记一样,写下对自己的观察。
至今,他反思日记已写了十几本,每一笔都像一把刻刀,把自己雕琢出了更好的样子。
学会对自己的言行复盘,人才能在反观中蜕变。
4
周岭曾在网上开通了问答专栏,做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咨询师”。
每当被问及如何摆脱眼前的困顿,他说: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而这句话,也是《认知觉醒》的核心要义。
人能实现的所有跃迁,本质上,都是认知完成了觉醒与提升。
有人从《认知觉醒》中,总结出了一款“蜕变公式”:
强烈的意愿+深度思考+自我反思+行动=改变。
眼下的世界,竞争已然是脑力资源的比拼。
只有认知占上风的人,才能赢到最后。
快让自己从沉睡中苏醒,唤醒大脑,积极思考。
请相信,觉醒后的你,前途必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