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7月24日电(记者朱悦、刘昊东)“面包像锅盖,抗咬抗嚼又抗拽,好吃又好带,搁上十天半月都不坏。”这个顺口溜里的面包就是哈尔滨的大列巴。
百余年前,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俄国人移居哈尔滨,俄式传统食品大列巴也随之而来。1900年,俄国商人伊万·雅阔洛维奇·秋林创建了秋林洋行哈尔滨分行,设立面包坊等食品作坊。
中央大街一家商铺货架上售卖的面包。新华社记者 朱悦 摄
“列巴”是俄语“面包”的意思。据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孙红梅介绍,大列巴用啤酒花自制液体酵母进行发酵,具有诱人的啤酒花芳香。采用传统的三次发酵工艺,使面团在充分发酵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芳香物质,最后用硬杂木柈烘烤,使面包外壳微焦而脆,内芯松软可口,整个操作过程中没有任何添加剂。
每天凌晨三四点,生产面包的工人们已经在车间里忙碌。经过16个小时的啤酒花发酵、和面、揉面、称重、装炉、出炉、包装等多道传统手工工序后,大列巴准时出炉了。
大列巴可以切成片,烘热后,抹上果酱,夹上香肠片,配上格瓦斯、热牛奶、咖啡或红菜汤等,别有一番风味。
“大列巴承载了我满满的温馨记忆,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全家去公园野餐,拿出切好的大列巴,配上格瓦斯和红肠。现在每次出游也必带这三样。”哈尔滨市民李先生说。
漫步哈尔滨中央大街,不同种类的大列巴比比皆是,众多老式面包、新式特色面包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揉好的面团缠绕在圆柱上,用慢火烘焙,边转边烤,顾客目睹面包的外层逐渐变为金黄微焦,一阵阵香气扑面而来,面包呈圆筒形,犹如烟囱。哈尔滨万国洋行有限公司经理张明昊介绍,这是捷克泰德罗烟囱面包,1930年被德国商人带到了哈尔滨。
哈尔滨面包文化市集一隅。新华社记者 朱悦 摄
“太好吃了!”在哈尔滨红专街列巴造型的座椅上,一个小女孩正津津有味地品尝夹有小怪兽造型冰淇淋的菠萝包。
红专街原名面包街,1903年,俄籍犹太人在此开设了一家面包厂。如今,红专街休闲广场已成为面包文化市集,市民游客可以从这里充满异域风情的老建筑里买到多种样式的面包,还可以坐到面包车里拍照,鸽子在街上悠闲地踱来踱去,满街弥漫着面包的香气。
马迭尔餐厅的蔓越莓福谷斯面包,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里的一元老式面包,松浦西餐厅的列巴圈面包……在哈尔滨,面包的故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