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生长在“非遗世家”,几代人都在传承非遗。许多人称这样一群有着家族传承经历的中青年为“传二代”。这些“传二代”比起其他人,在传承非遗方面更具优势,但也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因为同样的热爱,他们是家人,也是师徒,更是知音,在这场“非遗”跨界的实验中,他们各有妙招。如何开拓非遗传承之路,竖起路标,提醒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从“传二代”到“创二代”的寻路之旅。
“‘龙档’又称‘板凳龙’,是具有浓郁乐清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乐清龙档这种民间灯彩工艺在乐清出现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因乐清地处瓯江口岸,经常遇到洪水泛滥,以前的人们就会用樟木等制作龙档,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国家级非遗乐清龙档代表性传承人黄北与人聊天时重复最多的几句话。
目前在乐清,能制作整条龙档的著名艺人仅乐清市柳市镇“龙档世家”的第三、四代传人黄德清、黄北父子。黄北选择了子承父业,父亲全部的技法都了然于胸。
“刚开始制作乐清龙档,是父亲设计好龙档的整体布局如龙档的长度,多少个故事场景,多少个亭台楼阁等。那时,我只是制作龙档单个局部的零部件。后来,熟练了就参与到整体设计和制作。”黄北坦言。黄德清、黄北父子多年合作有了明确的分工,也达成了默契:先确定制作题材,再由毕业于省艺校,美术功底扎实的黄北绘图,两人均认可后方可开工制作。
“我们父子俩合作,一年最多能做四条龙档。”黄德清时常说有了黄北的加入,龙档制作完成了“加速度”。“黄北的图纸很重要,就算这门手艺没有了传人,后人也能根据这些图纸重新做出一条龙档。”
黄德清、黄北得意之作就是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龙档,耗时两年。龙档呈现出了“大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寺”等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经典场景,以朱红漆为底色,贴金描彩。
因乐清龙档与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只能以活动观赏性为主,想要创新和改进也很有局限性。研究许久后,黄德清、黄北共同讨论,做几点突破:比如,在亭台楼阁中活动的人物改用微型电机,既方便操作又耐用;在龙档档身和亭台楼阁的檐口上和栏杆上装饰霓虹灯,更易营造热闹的气氛;创新设计微型龙档、黄杨木龙档、迷你型龙档。迷你型龙档拉直长有2.4米,盘成1米左右长度可作为软装,摆放在家中。
黄德清一再助力黄北突破各种可能,只为能交出漂亮的传承答卷。
新闻 +
近日,2022年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评估指数发布,温州市本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再获全省第一名,实现自2017年以来“六连冠”。
浙江省非遗保护发展评估指数,涵盖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是对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最具权威、系统的综合性评估指标。
温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传承、技艺的延续,铸就了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温州市非遗项目总数与非遗传承人总数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5项,省级159项,市级779项(966个保护单位);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0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33位,代表性传承团体14个,代表性传承群体20个。
温州晚报记者 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