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
音乐治疗,一把温柔的精神“手术刀”
音乐与心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用音乐治愈心情,甚至用来减轻病痛,成为改善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一剂良药。
一直以来,音乐治疗带有神秘的色彩。尤其在精神科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对于抑郁症、阿尔兹海默、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的疗效,有相当充分的医学循证依据,并被《精神障碍防治指南》推荐,作为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因此,音乐治疗也被成为温柔的精神“手术刀”。
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就有这么一支“乐队”。他们用情景式音乐治疗,以聆听、律动、演唱、合奏拍击、角色扮演等方式,“敲”开了许多患者的心门。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网瘾少年、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些‘特殊’的听众变得不再特殊。”音乐治疗师刘志斌说。
音乐治疗≠音乐演奏
平常看病该有的程序一步都不能漏
沙锤、非洲鼓、果壳铃、钢舌鼓……这些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的乐器,就是音乐治疗师的“手术刀”。它们的材质多取于原生态,可以发出各种美妙的大自然声音,如“沙沙沙”的树叶声、“叮咚叮咚”的水流声、“隆隆”作响的雷声。
音乐治疗师认为,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能快速让人放松下来,引领患者走向心灵的宁静。
康宁医院“乐队”最初成立时,只有2名音乐治疗师。2012年,刘志斌和另外一名伙伴从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来到了康宁医院。
他告诉记者,与音乐专业不同,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专门的治疗手段,需要学习者同时拥有音乐、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这可不是单纯演奏音乐这么简单。
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师Bruscia是这样为音乐治疗下定义的:“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各种体验的音乐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康复的目的。
“康宁医院音乐治疗团队中,每个音乐治疗师的分工都不一样。就比如我,是负责成瘾性病症的治疗,包括毒瘾、酒瘾以及其他各种成瘾类型。”刘志斌介绍,同伴陈诗韵主要负责“男病区”患者的治疗工作,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在内的患者;胡鑫宇负责“女病区”患者治疗工作,主要包括抑郁症等;郝鹏飞则负责老年病区。“平时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会多一些”……
患者在接受音乐治疗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就跟平时到医院就诊一样,先是医生问诊,了解情况后指定治疗方案,包括吃药等化学治疗,再辅助音乐治疗等物理性治疗手段。
“每个患者情况不同,因此音乐治疗的方案也不同,我们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后,再制定方案。”陈诗韵说。
以歌为“药”
不愿社交的他被音乐疗愈
不愿意与他人产生联结,态度十分抗拒,这是网瘾少年洋洋(化名)刚入院的状态。在这之前,他已经长期适应了一种被动接受式的交。
尽管如此,刘志斌还是敏锐发现了对方潜藏在内心的一种渴望,“我发现,他很渴望得到关注,同时也是一个内心极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于是,刘志斌利用这一捕捉到的信息,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洋洋喜欢动漫,刘志斌与同伴便首先选择动漫音乐来介入,与他拉近距离、建立联系。
“我们为他筹划了音乐会,让他点自己的喜欢的歌,然后大家在现场和他一边拍手一边唱。”刘志斌说。慢慢地,洋洋的态度有些软化,逐渐向音乐治疗师打开了心门。
从完全抗拒到部分接受,终于有一次,洋洋在一首夏日风情浓郁的歌中完整地参与了治疗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通过音乐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可以说,整个音乐治疗的过程,是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是音乐治疗师和被治疗者围绕音乐做的良性互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一个有明确治疗需求的病人、一位受过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一段有目标导向的音乐历程、音乐素材,以及一份有关治疗效果的评估,构成了音乐治疗的闭环。
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作为一门独立和完整的学科,诞生于1940年的美国。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及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该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拥有非常完整的操作体系。
尤其是对于出现社交退缩状况的患者,音乐为治疗师搭建起了一条与患者之间的心灵沟通桥梁。
“你好,现在音乐开始了,让我们大家一起挥挥手,说你好……”
空旷的治疗室中央,欢快的音乐响起,又是一堂音乐治疗课开始了:刘志斌弹起了吉他,5位“特殊听众”与他一起围坐成一个圆圈。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种乐器,在音乐治疗师的引导下,击鼓、拍手……时不时有人会停下,但是慢慢地又不自觉地融入进去,仿佛这就是一场乐队演出。
听觉“蛋糕”
遭受精神疾病时不妨“来一口”
为什么音乐在精神治疗中能发挥如此明显的作用?
这是因为,好听的音乐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快乐物质”——多巴胺和内啡肽。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曾把音乐比作“听觉芝士蛋糕”,如果你正在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不妨时不时“来一口”。
音乐治疗的方式非常丰富,它包括接受式(或聆听式)音乐治疗,如歌曲讨论、音乐回忆、音乐同步、音乐想象;参与式(或娱乐式)音乐治疗,如演奏、演唱,或者跟治疗师学习特定的音乐技能;以及即兴式音乐治疗,如集体即兴演奏。
它的运用场景也非常丰富,很多的三甲医院已经引进了这一治疗手段。我们会发现,在老年病房里,特定的时间会有不同的背景音乐播放。
音乐通过耳朵进入老人的大脑之后,会对大脑产生强大的刺激,除了听觉皮层,还会刺激颞叶、额叶、顶叶、小脑和脑边缘诸多区域,促进它们的协调作用。这些区域则是负责听觉感知、句法和语义加工、注意力、记忆力、情感觉知和情绪控制和运动技能。
阿尔兹海默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办法逆转老人的认知衰退进程,但通过治疗和干预,可以延缓痴呆进展,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各项功能。
文奶奶(化名)就是康宁医院音乐治疗的一个典型案例。“入院的时候,她一直以为自己只有73岁,但她真实年龄是93岁,这整整20年间,她的记忆混乱而模糊,仿佛一直活在另外一个时空当中。” 郝鹏飞说。
面对思绪混乱的文奶奶,音乐治疗师一开始做治疗时,并没有找到什么好方法。曾经十分有用的《你好歌》在她这里失效了,每一句歌词宛若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应。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切歌’。经过不断尝试,一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演奏,终于得到了文奶奶的眼神回应。” 郝鹏飞告诉记者,后来大家才知道,曾作为小学校长的文奶奶经常为自己的学生放这首歌。
在顺利建立联结后,音乐治疗师不断通过歌声帮助她找回真正的“自己”。在治疗快结束时,文奶奶已经可以在辅助工具下,脱离轮椅,站立起来行走了。
南方+记者 王百臻 黄思华
【作者】 王百臻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反馈

南方Plus

118万获赞 17.2万粉丝
广东热门新闻资讯平台
南方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