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到的东西,还不能真正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毛泽东
“写作者必须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者也,惨淡经营,诗道所贵。” ——沈德潜(清)
一、构思的作用
从储材到行文,其间还有孕育的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构思”。所谓构思,就是运用思维(形象与逻辑),对文章或作品进行设计和构想。构思是一种定向的、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活动,它是制作文章或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
构思,主要有以下作用:
1、深化主体的感知
我们(作者)从对象中获得的感觉、印象,储备的信息材料,一开始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能直接用来写作;只有在理解吃透以后,才能为我们所用。怎样才能深化感觉呢?这就需要构思,需要“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我们在感受外在事物时,不仅大脑的观察功能在起作用,记忆、想象、判断等功能也相互配合,协同地发挥作用。我们大脑机制的这种整体性,为我们深化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强化了构思活动,就能够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多功能的协同作用,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我们(作者)就能够完成感知的深化,对全部信息材料进行鉴别、筛选、加工、改造,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内部规律的认识。
2、孕化文章的雏形
写作的过程,是“物(包括人)——意——文”双向转化的过程。“物”本身不是“文”,“物”要转化成“文”,需要经过“意”来“搭桥”。所谓“意”,就是构思,即文章雏形的孕化过程。
创作也是这个道理。以画竹为例,画家观察自然时,“眼中之竹”,属于感知,仅有加工的对象,它是构思的基础,还不能直接转化为“手中之竹”(作品);只有经过我们将观察所得的感受加以积沉、酝酿、分化、组合,展开了“物”“我”交融的内化活动,才能把“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做到了“成竹在胸”,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创作。
小说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都必须有一个内育孕化过程,使作品的雏形由模糊到清晰,由不完整到完整。
文学创作如此,非文学作品的写作也不例外。写论文,要是对论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又怎么能提笔行文呢?所以说,任何文章的制作,“永远是从作家内心状态孕育出来的”。
3、提高文章质量的关键
构思,是我们从事写作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它在写作智能结构中的核心作用,决定了它在写作活动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构思作为中介,不仅完成了由“物”到“文”的转化,而且还是提高文章质量的关键。
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文章的质量,因素是多方面的。福楼拜说过:“我用心想好,为了写好。”“写好”固然是目的,但要“写好”,必须有个前提:“想好”。这个“想好”就是构思。
“想好”不一定就能“写好”,因为有了好的构思,还得靠语言文字来外化,这里就有个表达得好不好的问题。但是,如果构思不好,可以肯定地说,也就无法写好。材料再好,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二、构思的方式
构思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作者的构思,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仅就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介绍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1、发散性的创造性思维(构思方法):
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是我们(作者)的思维走向,从一个中心点向多方面扩散,产生新的形象和观念。
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写作的多向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开拓思路,补充思维链条中的缺项。既受动于情感,又能强化情感。
想象可以分为“再现想象”与“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最能体现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a、连续式: 即一个想象引发出一连串想象,产生连续不断的新的艺术信息。
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从“举杯邀明月”生发出“月”、“我”、“影”三人“对饮”的奇想,再幻化出“我”与“月”、“影”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然而人间的“行乐”只能“暂伴”,不能持久,于是最后竟想到要“永结无情游,相期说云汉”,在天上去欢聚。逗笑一下,李白喝了酒,就运用了连续式的反向思维,使这首诗构思新颖,意境奇特,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大家可以仔细领悟,慢慢的玩味!
b、推测式: 即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假设和推测,进行大胆的构想。
比如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描写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后的种种感受;
另,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建立的“大陆漂移说”,就运用了推测方法。
c、反寻式:即从事物相反方向展开思路,引出问题,探寻新的信息。
我们在文学写作中使用的反衬法,如以哀写乐,以乐写哀,以丑衬美,以美衬丑,都属于这种思维模式。
d、杂糅式: 即不以一种表象为原型,而是杂取众多表象的特征,通过移植、夸张、改造,使之变形,糅合成一种新的表象。
杂糅是虚构、典型化的必要手段。这样思维是发散的、多向的和动态的。
鲁迅说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思维的辐射,没有把不同地区的不同特征的“嘴”、“脸”、“衣服”加以糅合,是决不可能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典型人物来的。
(2)联想:
“联想”,是以暂时神经联系为生理机制,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联想有以下三种方式:
a、链环式: 由一事物引发出一连串其他事物,有如前后勾连的一根链条。
李连泰的《雾趣》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者从杭州的山雾想到吴淞江的水雾,从江雾中的海伦想到云雾山中的茶树,从云雾山中的茶树想到漂洋过海一辈子在迷雾中航行的老船长。文章运用链环式的方式进行构想,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热情赞美了老船长的奉献精神。
b、辐射式:以某一着眼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想。
c、跨越式:越过事物间相关度或可见度的限制,进行大跨度的联想。
(未完待续,谢谢阅读)
#乐享周末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