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内耗往往只是自己在虚空打靶、自我施压。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认知,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反应。
而说到底,造成我们内耗的认知却不一定就是在反映客观的事实。
在戴维·伯恩斯的心理学著作中提到了以下10种扭曲的认知思维,梳理和总结如下,需要我们分辨和警惕:
惯于使用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往往容易给自己设定一个较高的期望或目标,一旦无法达成或者某一次没有达成以后,就全盘否定自己。
比如一贯优秀的学生考差了一次后就认为自己是个废物。这种思维模式也是完美主义的根源。
其实想想,生活中哪有那么些绝对的事情,在0和100的刻度尺之间,还有98个数字来反映现实世界,而大部分普通人、普通事基本也都处在这些区间。
2、以偏概全
认为某事如果发生过一次就会反复再次发生。某次做失败了一件事情,就觉得这种事情自己肯定以后都做不好。
没追成功一个女孩、考差了一门试、弄砸了一个项目,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以后这些事情再也不会做成了。
其实这些又算什么呢,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经历失败,一次失意不代表什么,永远成功才是幻想。
3、心理过滤
习惯在一段事情中反复回味其中的负面片段,而把事情的全貌、好的部分过滤掉,陷入对不好片段的咀嚼与思考不能自拔。
比如一个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某次考完试后只想着自己哪些题没有做对,为此担忧焦虑,但是事实证明他做对的题目更多,成绩出来后仍然大幅领先其他同学。
这个习惯过滤掉了事情积极的一面,沉溺在负性思维的空间里纠结,承受没有必要的痛苦。
4、否定正面思考
相较于心理过滤中把正面体验过滤掉只关注负面片段,否定正面思考则会把中性甚至正面的体验转为负面。
比如有人在赞美你,你却自然而然地想那只是别人在表示友好而已,不见得是人家真的这么觉得。
支配消极思维的假设有很多,“我很没用”就是它的常见版本之一。在你有负面体验时,你会断言自己的假设和判断是对的,而你有正面体验时又会说这只是意外罢了。
5、妄下结论
不经过实际情况验证便迅速武断地得出负面结论。比较典型的是读心术、先知错误。
读心术是指,假设你在台上讲话下面有人睡觉,你可能会觉得听众认为你水平不够、讲的东西索然无味。
但其实也有可能是他前一晚没睡好而已。你妄自从负面角度揣度别人的想法,却不见得符合事实。
先知错误是指,总认为会有倒霉的事发生,对事情发展习惯性做出虚假的消极判断和预言。比如朋友没及时回复你微信,你就觉得如果再去找他他会觉得你烦,自己丢不起这人。但事实可能只是他忙起来还没看到而已。
在你面对错误、恐惧或不完美时会放大它们的重要性,错误显得巨大无比,可能只是一件普通的负面事件被你放大成了骇人的灾难。
但在你面对自己的优点时,却会觉得它们渺小、无足轻重。
7、情绪化推理
把情绪当成了事实的依据 ,只要自己有了负面情绪,就觉得这证明事实一定很糟糕。在你看来,某件事情如果感觉到不顺心的话,它肯定实际上就是如此。
但是如果你对事物的感觉是歪曲的呢?这样你的情绪就失去了正确性。而往往你的这种感觉是错误的,事情并非像你想的那么难做、那么不顺心。
8、“应该”句式
总是用“应该做这个”或“必须做那个”一类的句式来思考,让自己压力重重,但最终却只会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当自己的表现低于预期时,用“应该”或“不应该”会使自己感到羞愧内疚;当他人的行为低于你的预期时,则又会变为正义化身而忿忿不平 。
9、乱贴标签
喜欢给自己或他人贴标签,通过一件事来打上某个负面的标签。但人的自我不能等同于其做的任何一件事。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流变不居,各种思维、情绪和行为在其中翻滚,而不是一座不动的雕像。人是复杂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刻舟求剑的行为会显得简单而可笑。
10、罪责归己
认为某个负面事件的罪责在于自己,或者它证明了自己的无能,哪怕亳无根据也这样认为。这会让你感到内疚。
然而实际上这是混淆了“影响他人”和“控制他人”的概念。你也许会因为职业、身份等影响到身边的人,但别人最终爱怎么做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他们也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控制。
在我们内耗或低落时,可以对照着以上这10种扭曲的认知思维来看一看,提醒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某个思维的桎梏,画地为牢,庸人自扰。
真正的现实可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那些让人沮丧的思绪其实也只是一个想法而已,而且往往不见得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