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所欢: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长性格等心理学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
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人对待社交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
小孩子对伙伴的需求,是分享玩具和食物;
青春期对朋友的需求,是分享秘密和情感;
成年后对朋友的需求,是渴望理解,倾听与表达自我;
成年后期对朋友的需求,是稳定,宽容,靠谱。
中年人对朋友的需求,不需要多,在乎质量。
大多数人到了一定年龄,对待社交的态度变成了:
身边没什么朋友,眼看着朋友越来越少;
不愿意主动去社交,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
更喜欢安静的,自在的,不被人打扰的生活。
这种心态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见到的人越多,就越明白人的复杂;
见识到了人性,就越喜欢简简单单的关系。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
是价值互换,是各取所需。
高层次的社交:
一切都追求双赢,无论是情绪满足,物质满足还是生活上的帮助,都尽量达到双赢。
中层次的社交:
情绪价值无所谓,只要能在对方身上,获取自己想要的。
低层次的社交:
完全不追求质量,只在意数量;
以为认识的人越多,自己的人脉关系就越厉害。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倘若你跟圈子里的朋友们,既没有什么利益拉扯,也没有多么深的感情。
你会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你们的关系就会越来越淡。
其中还有一些人,会对你的生活,产生诸多意见。
你过得好,有人嫉妒你;
你过得不好,有人在背后偷着乐。
倘若你被身边的朋友伤害过,那你对待社交的态度,只会更冷漠。
鲁迅先生说: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即使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会在很多时候,不懂你,不理解你。
人最大的孤独是什么?
周围嬉嬉闹闹,你内心一片空灵;
周围都是朋友,可你依旧孤独。
因为没有人理解你,没有人懂你,没有人真正倾听你;
不会有人懂你的压力,不会有人明白你的焦虑。
就像抑郁症们,无法跟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
因为他说了,反倒被人误解为“矫情”。
人生的底色,其实就是孤独。
而我们迎合社交也好,不得已去合群也好,亦或者从社交中逃离;
这些手段,其实都是我们对抗孤独的一种方式。
哲学家说:
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包括:读书,学习,恋爱,婚姻,交友,兴趣爱好,金钱等,全都是为了对抗孤独。
当别人无法带给你积极的,正向的情绪时;
你的潜意识,就会让你逃离这样的圈子。
到了一定年龄,人更喜欢独处。
朋友圈里的好有,被一遍遍过滤;
从几十个好友,最后只剩下了几个好友。
终于明白:低质量的社交,不如独处。
需要的时候,几个朋友会小聚一次;
其余的时间,更多是享受在独处的状态。
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父母;
用更平和的内心,跟爱人、孩子相处;
用最珍贵的独处和自由,跟自己相处。
当人在独处的时候,思绪才能清晰,念头才会通达,理智才会回归;
不必假装,不必迎合,更不需要左右逢源;
只有独处时,你才是你自己。
你对待社交的态度,是怎样的?
你喜欢热闹,还是享受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