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莫名的不想让别人找到自己,电话不想接,微信也不想回,就算曾经最喜欢的party想起来就心烦

其实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就是有种想逃避的无力感。虽然这会给家人朋友留下“冷漠”“疏远”的印象,但此时只想一个人安静。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病了吗?不,其实这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01


情绪保镖


当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过度共情,让自己变得心累、麻木、甚至忧郁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展出一种“冷漠”来保护自己。

说白了,大家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同情心是有限度的 ”。

这种情况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称其为“间歇性冷漠”。

间歇性冷漠其实就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它是“共情疲劳”时会出现的一种典型状态

心理学家埃尔贝斯认为,冷漠,是人类天生携带的一种“防御机制”,是用来提醒人们规避某些麻烦,为自己节约精力的。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内心承受到了极限,就会用冷漠,来保护自己的精力不会被进一步的消耗和损害。

它是一种主动的分离状态

究其原因,除了是需要独立空间的正常表现之外,也有可能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表现,即“无法表达、无处诉说 ”的委屈,可能是人际关系让自己受累了,或者产生了“共情疲劳 ”。

也就是说,在与他人的情感共振中,抽离一部分自己,重新维护起自己的个人边界,给自己的情感功能一个恢复期。

那也自然地,外在会表现得要比之前冷漠些,甚至会引起他人的误会。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讨好型”人格中,平时他们大多时候会表现得太为别人着想,很容易被他人情绪影响,产生很多内耗。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疲惫感,继而就“冷漠”了。

02


别拒绝“间接性冷漠”


有的人不适应自己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认为对别人是不友好的表现,很“伤人”,产生“自己变得不像自己”的错觉,殊不知你的拒绝和排斥,第一个伤害的就是自己

间接性冷漠”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必要。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一个朋友,有次十分懊恼地对他说:"我从来都没想过,我会对我在意的朋友说出这么伤人的话”。

对方一向待人大方、热情,朋友有问题时愿意帮其解决,因为有耐心有想法,所以人缘很好,没想到朋友有次吐槽工作时,他直接说:"你自己的工作你做不好你问别人,你再问多久问题都解决不了”。

说完后,对方不再回复,到了第二天,他才觉得自己说错了话。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偶尔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明明之前的自己十分温和,可不知道为什么在某一刻会变得格外暴躁。其实,内心承受到了极限就是答案。

每个人所能承受的负能量总是有限的,所能提供的积极情绪也是有限的,所具有的共情力更是有限的。

有些人,想要善待身边所有人,总希望自己24小时能帮助到别人,如此苛责自己,过分使用共情力的结果,便是让自己情绪失控。

间歇性冷漠,是给自己的情绪放个假,好好消化负面情绪,以保证积极情绪能正常提供。

心理咨询师张临风曾说:"当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处理一些情绪、想法、感受的时候,尝试后退一步和它们保持距离而非与之纠缠, 可以帮助自己获得平静的状态。"

就像情侣吵架的过程中,如果两个人都因为一些情绪上了头,不断强调对方的错时,只会越吵越凶。

但如果一个人愿意在面红耳赤时,有选择地和对方保持距离,用一个小时的冷漠理清自己的思绪,也许矛盾更容易解决。

所以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先消化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共享别人的悲欢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顾好自己。我们没有取之不尽的“热情”,掌握“间歇性冷漠”,远离消耗也是一种温柔

照顾好自己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最舒服的社交方式,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让外界的情绪填满自己的内心。只有懂得呵护自己的感受,好好关注自己,方能更好地接纳外界的人来人往。


在彩虹之门情绪spa馆中,我们可以运用情绪管理三部曲,也就是“看到—释放—转化”的方法来照顾我们的情绪。首先我们要学会“向内看”,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看到自己内心冲突的根源


再运用三日禅、色彩瑜伽、深海长眠、茶花香道等健康减压服务项目释放情绪,面对任何情绪不再评判和排斥,让情绪自然流动,低频情绪将逐渐转化为高频情绪,重新找回内心平和的状态。


当我们可以带着平和的心境去感受一切时,就算面对任何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也会给它们找到适合的释放出口,不再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只有好好爱自己,方才日日有生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举报/反馈

七彩人生OCL

1.3万获赞 5707粉丝
七彩人生,给你精彩一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