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如意 张家口日报记者 韩洁
砰,咔!一锹下去,没想到竟是一锹定音,被泥土封藏了800多年的“铜坐龙”破土而出。
似乎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2017年,考古工作者对崇礼太子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铜坐龙”在一口三米深水井底被发现。扫去身上的百年尘土,“铜坐龙”形态完整,制作精美,色泽艳丽。它体积不大,高18.5厘米,重四斤,价值却不能小觑,被称为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造型最复杂的金代铜坐龙。一位专家曾这样给出评价:“这尊铜坐龙无法估价,无价!”
苏醒后的“铜坐龙”如今静静地卧在太子城遗址西院落展厅内。柔和的灯光打在玻璃展柜上,有种不愿惊扰的刻意。透过玻璃罩,记者望着这尊“镇馆之宝”,不怒自威的气势咄咄而出,此时、彼此虽然不语,却仿佛有种相互对话的奇妙感应。“从未感觉过自己与历史离得这么近。”时光的魅力令记者震撼。
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动物形象,在古代先民心中蕴含着吉祥威严之意,是帝王的象征。何为“铜坐龙”?记者第一次见到它,鹰嘴,犬身,龙形,像是融合了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兽。“金是游牧民族,他们多崇拜老鹰、猎犬等动物,所以我们看到的‘铜坐龙’并非完全意义‘龙’的形象。但金代皇帝多倾慕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龙也多出现在此时的器物中。”工作人员解开了疑惑。
“铜坐龙”又有什么用?翻阅相关资料,金代皇帝在使用专车时,扶手的横木上都会进行精雕细琢装饰,“铜坐龙”可能是扶手上的一种装饰品,也可能是大步辇之上的装饰器物,用它做装饰彰显着皇家的威仪。在它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龙文化的精华,也见证了中华文化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亘古通今,“铜坐龙”穿越而来,在这里,在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凝视着今朝辉煌,讲述着百年沧桑,继续着新一段的历史传奇……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740万获赞 545.2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