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个人物、数百条帆船、沿岸5公里范围内风土人情,都被收录到这幅15米长的清河东流图中。作者杨勇说,从历史上看,小清河不仅是一条经济之河。
小清河复航,不仅是航运功能的恢复,更是生态价值、水利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回归。让小清河重拾昔日风华,是沿线百姓的心声。
“水啊,干净。”回忆起在小清河畔度过的童年时光,66岁的寿光羊口镇八面河村村民杨光明,黝黑的脸上绽开了花。“天天泡小清河玩水、捉鱼,往水底看,鱼虾石头水草,清清楚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越来越多污水开始汇入小清河,河水渐渐变成“酱油色”,鱼虾渐渐绝迹。偶尔捉到一条,鱼身上也沾着黢黑的油污。
1985年的一天,时任寿光卧铺乡党委书记的刘增武骑自行车下乡调研,几位村干部把他安顿好后就转身离开了,许久才回来。原来,他们是去借水了。小清河水污染后不能再饮用,当地又缺其他水源,一些村民只能接雨水喝。村干部东借一碗西借一瓢,就是想凑够一壶,烧开了沏茶招待他。
7月21日中午,小清河的碧波中,“鲁清101”号载着1080吨大麦,正一路向前。
这碧波中,有一种小清河特有的观赏性“土著鱼”——中华鳑鲏。杨光明说,2022年起,中华鳑鲏开始成群出现在河里。这种鱼有个“怪癖”,每年5月份前后,成群结队在河水里寻找开口的河蚌产卵,小鱼苗在河蚌体内孵化后就会游出来,而河蚌的幼虫寄居在小鳑鲏身上成长。中华鳑鲏生长在浅水区的底层,是自然水域中清洁水体的指示鱼种之一。
“用鼻子闻闻,没有任何异味。”光大水务(济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子惠面前放着一瓶中水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其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含量,均优于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沿着小清河及其支流,光大水务在济南中心城区布局10个污水处理项目和两个中水项目。
清清河水,像一面镜子,映照山东治理小清河污染的决心。
几年前,李计珍刚出任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就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确定复航后,山东要求水污染治理与复航工程统筹推进,定下了“小清河水质不达标不通航”的任务。
“济南段感冒了,全流域都要打喷嚏。”李计珍心里很清楚济南段污染的沉疴积弊:济南沿小清河布局工业,众多工厂造成高浓度污染。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相应的污水处理能力没有跟上,小清河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标准。
只有使出雷霆手段,才可能改头换面。济南市累计关停搬迁沿河企业66家,取缔非法“散乱污”企业7190家。摊开济南市小清河流域水系现状分布图,代表污水处理厂(站)的绿色加号密密麻麻,细数一下,仅污水处理厂(站)就布局了33家。自2019年开始,李计珍和同事们分成十几个小组,沿河搞污染源排查,徒步排查长度累计达15000公里,行程更是长达15万公里。
2019年对于李计珍来说分外漫长,但又最终得偿所愿。这一年,小清河的水质一口气完成三个跨越:1月考核断面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告别了延续40多年的劣V类水质;5月-7月跃升至IV类水质标准,9月-11月继续升至III类水质标准。
接下来,小清河的水质一年一个变化:2020年,在小清河济南段同时启动通航施工和底泥清淤的情况下,年均值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2021年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2022年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
李计珍松了一口气,小清河复航终于拿到了水质稳定达标这张关键的“通行证”。但同时,他又提起一口气,复航后的水质达标依然是不能逾越的红线。他们已启动复航前的水质取样留存工作,定期采样进行水质对比,实时监测复航后流域内水质。
而让李计珍有信心的是,7月21日首次载货航行的“鲁清101”号是纯电集装货运专用船舶,未来绿色智能船型将成为小清河运行的主力船舶。
复航是一门“水学问”,水要足,要清,还不能滥。
小清河流域南高北低。在济南城区,它是主要行洪河道;从全流域看,其主要支流发源于鲁中南山地,集流迅速,一旦遭遇全流域性的强降水,易溃决成灾。明朝户部尚书刘珝曾记载:“一值天雨,茫茫巨浸,坏民田庐,弗以数计。”1996年8月,小清河流域出现自19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最高洪水位10.80米,沿岸涝灾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
“我上班不久,就在小清河边值班,水漫到岸边,心提到嗓子眼。”那次,博兴县城乡水务局防汛股股长张春富第一次切身领教到小清河的威力。
再现“帆樯林立”盛景,完善小清河防洪功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山东把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作为新一轮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头号工程,与复航工程同步推进。复航工程扩挖航道的弃土就可以用于水利工程堤防加高培厚,既节约成本,又加快进度。
堤高了,河深了,小清河平均断面扩大了6倍。张春富眼见着博兴段的下泄能力从750立方米/秒提高到115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
很快,小清河迎来“大考”。2022年7月中上旬,小清河流域发生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降雨过程,小清河岔河水文站达到623立方米/秒,创1967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这个流量搁以前,就快到顶了。”那些日子,张春富一直值守在河边,洪水刚到滩地,离大堤顶还有五六米。张春富第一次觉得,面对小清河“心里有底了”。
“我们在小清河布设了700多处前端感知监测点,自动测量传输雨水情数据、现场视频资料等。”在小清河防汛会商调度室,展现在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杜贞栋面前的,是小清河流域1万余平方公里的数字化“一张图”。
作为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试点之一,数字孪生小清河已基本覆盖主要河系、工程全要素,实现以洪水预报、防洪调度为核心的流域智慧化应用。在杜贞栋眼中,数字化的小清河防汛体系将为复航后的小清河提供更有力保障。
清河复东流。小清河从近900年前走来,如逶迤的丝带与两岸紧密交织,它的桨声和着历史的节拍,它的灯影映照百姓的喜怒哀乐,塑造着沿岸独特的文化。
小清河两岸的古迹风物、遗址旧村等众多。2020年,山东集结8家考古单位11支考古队,完成小清河全线调查勘探工作。这是首次围绕小清河开展的田野考古项目,这次考古调查,共在小清河沿线发现登记43处文物点,新发现35处遗址。这场大规模“寻宝”,证实小清河既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一条文化长河。
“山东齐鲁地,二国蔚相望。官有鱼盐赋,民多粟麦场。小河萦九曲,茂木郁千章。”这是明代朱善的诗作《一斋集丁亥舟行小清河》,描述了其眼中的小清河。历代名人吟咏,沿河民俗风情,汇聚了小清河文化的独特性。
在广饶县乐安街道石村,村民张金科站在小清河岸边眺望。“河道真宽啊,水也干净。”石村旧时称石辛镇。自南宋起,石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条河边上。这片被岁月打磨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方式储存着记忆。张金科自称“小清河之子”,他爱研究小清河历史人文,创作出《小清河的那些老事》等5部文学作品。他走访村庄,搜集史料和物件,整理出独具地域风情的“小清河号子”。“当年石村船工们创造出不同的小清河号子,有起锚号、拉纤号、摇橹号等。”如今,“小清河号子”被认定为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起,张金科自费筹建小清河文化记忆馆,地址就选在距小清河北岸10米远的地方。张金科坚信,复航后的小清河,将泛起更多的文化之光。
河水奔流向前,泛起的还有沿岸百姓的希望。
广饶县高港村紧挨着小清河,河畔的惠泽果蔬种植基地里,有12个智能科技棚。走进大棚,一串串圆嘟嘟、红灿灿的西红柿惹人喜欢。
“大棚是伴着小清河复航工程一起开工的。”三年来的一串串日子,印在高港村党支部书记于振业的脑海里。2019年3月,小清河底泥清淤施工正忙,岸边大棚正搭建高高的钢结构。2022年12月,小清河博兴港以下60公里航道试通航,听到小清河上“鲁清101”号鸣响的汽笛声时,于振业正带人采收枝头红彤彤的西红柿……
高港村多盐碱地,以前只能种玉米、棉花,一亩地一年毛收入2000元。基地建成后,合作社对大棚土壤进行改良,地里长出西红柿400万斤。小清河堰上还修了公路,周末来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
“村民的存款总额超过4000万,两家银行进村设点,咱们高港人的腰包鼓起来了。”说起日子的变化,于振业腰杆挺得直,他正筹划着在小清河畔再新建一个分拣基地。两岸的好品好物,将借小清河更快走向全国。“小清河,是咱百姓的河。”对未来因河而兴的日子,这名汉子满是希望。
香驰控股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明涛对小清河还有别样的期待。“如果有一天,小清河能与京杭大运河连通,香驰的产品通过小清河直达长江流域,那运输效果一定是今非昔比。”
王明涛的期待并非“痴人说梦”。小清河与京杭运河连通工程方案也正在研究中,未来小清河航船有望直达长江,实现通江达海。7月21日16:30,1080吨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大麦,乘坐“鲁清101”号船舶抵达淄博港高青港区,用时约9小时。
“古代小清河上的船,载货不过十吨,这段水路要跑两三天。现在是朝发夕至啊。”重现清朝末年小清河繁华图景的杨勇,听到小清河首次载货航行的消息,颇为感慨。
这名65岁的老人,正琢磨是否再创作一幅新时代清河东流图。只不过,河还是那条河,却又不是那条河。
(大众日报记者 娄和军 李艳 卢昱 李振 常青 吴荣欣 报道)
清河复东流!大众日报万字蹲点报道讲述小清河故事
举报/反馈

大众日报

1330万获赞 45.1万粉丝
“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新闻客户端),是大众报业集团全力打造的新媒体旗舰平台,是全媒体时代的“大众日报”,大平台和大众日报一体化运行。
大众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