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宋笔记(102册)》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这是继其第一编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第七编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之后,再次摘得国字号荣誉。
取笔记之精华,补正史之缺失。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学者编纂完成的《全宋笔记》历时19年,全10编共计102册,约2270万字,共收入宋人笔记477种,几乎将存世相关文献搜罗无遗。
19年赓续不断终成完璧。大象出版社在做好教育出版的同时,在专业学术出版领域也开创了一片天地,并逐渐枝繁叶茂。
是什么契机,让这样一家地方教育出版社投身专业的古籍文献出版?是什么精神,让一个项目前后坚持19年?19年磨一剑,《全宋笔记》的价值都体现在哪些地方?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专访了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前进。
大象出版社以弥天大勇接手《全宋笔记》
河南青年时报:《全宋笔记》是一部大型笔记史料总集,其编纂始于何时,又是怎么落户到大象出版社的?
张前进:古代笔记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有对微观生活的具体生动的叙述,保存了大量正史不屑记载的珍贵史料,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宋代,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科举规模的扩大,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便是笔记体散文的大量涌现。宋代笔记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弥足珍贵。指南针发明后运用于航海事业,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而现存文献中最早记录指南针用于航海实践活动的,正是宋人朱彧的笔记《萍洲可谈》;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用细腻的笔触记载了宋代东京的繁华景象和市民日常生活,是我国有关城市社会文学作品的开创之作。这些笔记历经千年岁月的冲刷,仍熠熠生辉,构成我们民族记忆的瑰丽宝典。
但宋代笔记数量庞大,长期以来因保存散乱,文本错讹,不宜利用。因此,对传世的宋代笔记进行系统整理,编纂出版一部笔记总集,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文化学术工程。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在宋代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成果丰硕。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所开始创议编纂《全宋笔记》。至于怎么落户到大象出版社,细节已不可全知,但中华书局的傅璇琮先生和大象出版社的周常林社长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9年前后的情景可以想见:那时没有国家出版基金,学术出版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大象出版社主营业务是教育出版,可能就没有专业的古籍编辑;点校整理五六百种宋人笔记,近3000万字,保守估计也需要10年。等等。就这样接下《全宋笔记》的出版任务,可谓“弥天大勇”,从中也充分反映出周常林社长那一代出版人的文化眼光、人文情怀和使命担当,值得我们敬仰和效仿。
河南青年时报:《全宋笔记》是近年来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请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编纂特色和学术价值。
张前进:《全宋笔记》的编纂特色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是把分散的符合笔记体裁的传世宋人笔记尽可能收录,予以编纂整理。收录整理的笔记数量是目前学术界同类出版物中最多,也是最全的,真正体现了《全宋笔记》“全”的特点。例如收录的范成大四种游记《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通过此次整理辑得大量佚文,应是目前最为完整的整理本。再比如,有大量的笔记文本为学界首次整理,仅佛学类笔记,就有《法藏碎金录》《罗湖野录》《云卧纪谈》《林间录》等,颇具佛学史研究价值。
二是收录的大多数宋人笔记系首经校勘和标点,即使是学界已有整理成果的,也尽可能做到后出转精,体现“新”的特点。例如《东京梦华录》,采用了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袁克文藏本作校本,订正了一些先前整理本未能纠正的错讹。
河南青年时报:接手如此大规模的古籍文献整理项目,人才、经验都没有,从何下手?
张前进:当时社里聘请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审陈新先生,负责稿件的复核、审校,这是《全宋笔记》高质量出版的关键所在。
陈先生只上过小学,完全是自学成才,但他古典文献学的功力却达到大学者的水平,被誉为古籍整理界“天花板”式的专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作为主编之一,陈新先生参与了《全宋诗》的编纂和审校,极有阅稿、审订的经验。当时陈先生已从人民文学出版社退休,找上门请他做社外编审的出版社络绎不绝,但他认定《全宋笔记》,一直跟了19年。在《全宋笔记》最后一编即第十编定稿后不久,陈先生便以92岁遐龄仙逝。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参与《全宋笔记》校点的学者提起陈先生,无不啧啧叹服,引以为师。
2023年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锦衣为有金针度:陈新古籍整理与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作为对陈先生的纪念。书名起的多好,“金针度人”不正是陈先生兀兀穷年从事古籍审订的写照么。
大象出版社的编辑郭一凡老师是《全宋笔记》的“御用编辑”,负责与陈新先生对接,以一人之力协调编校、排版、印制,一干也是19年,直至退休。
两个点子 让《全宋笔记》蜕变为2.0版
河南青年时报:《全宋笔记》前后19载,历经五任社长、几代编辑的接力。你是什么时间开始接触这个项目的,你带领的编辑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张前进:我们幸运的是,像《全宋笔记》《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这些老领导、老编辑传承下来的大项目都在我们这一代编辑手里结项。我应该是2014年开始接触的《全宋笔记》,当时社里组建学术出版中心——大象书局,我作为负责人,开始担任该书的复审工作。我长期负责社里各种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立项,熟悉大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当有一天翻看《全宋笔记》样书时,我突然觉得这样一册一册地出版,太浪费了,集合在一起申报国家出版基金不行吗?
当时大家可能都没有想到,一套丛书已出版了一部分,未出版的部分还可以申报国家出版基金。《全宋笔记》这时已经出版到第六编,我和郭一凡老师商量,将未出版的第七、八、九、十后四编合称为“《全宋笔记》(第二辑)”,申报国家出版基金,最终入选并得到100多万元资金资助。这是第一个点子。
2018年年初,郭一凡老师终于在第十编清样上签了付印。我和郭老师商量,能不能将10编102册统编,用一个书号、一个定价,再次冲击国家奖,同时走馆配渠道,进行二次销售。
当时,我们都感到太难了。一是每一册图书的页眉和内文版式都要动;二是第一编是2003年出版的,那时在上海排的版,用的是特殊软件,需要升级,一动就会出现乱码。
2018年6月,《全宋笔记》出齐,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发布会和研讨会。会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高克勤社长对《全宋笔记》在一家非古籍专业的出版社成功出版很是感慨,但也善意提醒,应该将散装的各册统编,冲击国家大奖。这也坚定了我和郭一凡老师的信心。
接下来的一年,社里集结了几乎所有的文献编辑,以郭老师、李光洁、吴韶明、成艳为主力,全部投入到该书的修订改版中。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2019年5月,《全宋笔记(102册)》出版,2023年4月,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这是第二个点子。
《全宋笔记(102册)》的出版,使《全宋笔记》彻底蜕变为2.0版,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该项目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原来分编分册陆续出版有其合理性,既有利于学界尽早分享整理成果,又有利于读者选择和购买,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和消解了宋人笔记的整体概貌和巨大的学术价值。统编后,全书一个书号一个定价,不拆开销售,适合馆配,更能显现出文献的完整性和整体学术价值。
二是此次统编改版,作者充分吸纳学术界相关成果,对书中存在的校勘、标点、排版等方面的讹误做了纠正,改写、删除和增补了一些校勘记。删除了原误收的《嘉莲燕语》《内观日疏》《三余帖》等伪书,增补了《道山记闻》《番禹杂记》《悦生随抄》等笔记,大大地提高了全书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
三是因为出版持续时间长,等全书出齐后,先出版上市的图书都过了版权期,此次统编改版,全部102册又签订了10年版权。如此规划和设计,也是遵循了专业出版的规律。
规划“中国历代笔记丛刊” 汇成一条河
河南青年时报:《全宋笔记》的出版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专业学术出版的不易,编辑们的坚守令人感动。听说你又带领着编辑团队策划启动了《全辽金元笔记》和《全明笔记》,这要做到什么时候?
张前进: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专业出版贵在坚持,贵在传承。之所以这样策划,基于几个原因。
一是学术发展的需要。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全辽金元笔记》《全明笔记》符合该意见中提及的古籍整理五大方向中的三个方向,即“通代断代集成性整理出版”“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和“基础古籍深度整理出版”。两个项目经我们合作的学者申报,都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也是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界最高层次的国家科研项目。
二是出版社高质发展的需要。《全辽金元笔记》《全明笔记》这种深度整理类项目更容易入选国家出版项目,也更容易成为获奖书和资助书。这些都是出版社高质发展和创造社会效益的有力体现。目前《全辽金元笔记》《全明笔记》都已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此外《全辽金元笔记》还入选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资助项目,第一辑10册还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三是大象出版社一直遵循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宋笔记》的成功出版,不但使编辑积累了从事校勘类文献出版的经验,也为大象社集聚了一大批古籍文献领域的一流作者资源和专家资源。我们有能力策划并实施《全辽金元笔记》《全明笔记》这样的项目。在大象出版社社科文献编辑部全体编辑的努力推动下,《全辽金元笔记》(第一辑)10册已于2022年年底出版,2023年年初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行了高规格的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京津两地古典文学界的学术大咖詹福瑞先生等、出版界代表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周绚隆等参加研讨,一致认为《全辽金元笔记》是专业出版领域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代表了当下古籍文献整理的较高水平。
我们规划“中国历代笔记丛刊”,就想汇成一条河,一条专业出版笃定前行的河,一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赓续中华文脉的河。我想在未来五年内,至少《全辽金元笔记》40册能够全部出版。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蔡琳 魏文杰/文 赵墨波/图
实习编辑 武辰婕 编辑 杨阳
校对 张磊
审核 赵颖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