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6

7月的尕海湖畔,遍布着盛开的格桑花,4°C-19°C的适宜温度,天气依然凉爽如春。

尕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平均海拔在3400米以上。2011年9月,尕海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全国第41块、甘肃省第1块国际重要湿地。同时,尕海湖也是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尕海则岔保护区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也是青藏高原东端主要的高原湿地和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之一,常常被称作黄河上游的“蓄水池”。

尕海湖 李运恒 摄

但在历史上,尕海湖也曾三次遭遇干涸危机。如今,经过20年来的生态修复,“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正迎来更加合理的解决方式。

尕海湖所在的地域,藏语称之为“措宁”,意为“牦牛走来走去的地方”,对于当地的牧民来说,牦牛在的地方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尕海湖,就是保护黄河流域上游的珍贵水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这已然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从三次干涸露出沙坑,到湖水面积增加到5倍

“现在,在尕海湖栖息的水鸟,每年的数量持续保持在3万只以上!”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范龙介绍,与此同时,保护区工作人员还监测到一些野生哺乳动物,最让人惊喜的是,“自2018年开始,连续5年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的活动影像。”提到雪豹,范龙难掩喜悦,“根据推算,雪豹或有幼崽,但目前监测到的都是单只的雪豹。”他认为,这很好地反映了保护区的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监测到的雪豹影像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供图

但其实早先的尕海湖也遇到过干涸,甚至直接影响到其生死存亡。根据记载,作为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的尕海湖曾在1995年、1997年和2000年经历过三次干涸,随之而来的是地表裸露、草场沙化、野生动物锐减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2020年的这次干涸,直接让湖区变成了一个硕大的沙坑。

拯救尕海湖迫在眉睫。为此,当地在尕海湖出水口修筑了一条长达174米的梯形拦水坝,用以抬高水位,扩大水面面积;在入口修建了4.7公里的生态补水渠,将附近忠曲河的河水引入湖区,让尕海湖区形成了旱季补水、涝季疏水的有效调节。

“湖面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500公顷恢复到2000多公顷。”范龙介绍,得益于近年来的抢救性治理以及保护和修复,湖面面积持续稳定在2600公顷左右,湖水面积增长到5倍之多。

湖水多了、湖面大了,随之而来的是鸟也多了,湿地的功能也增强了。尕海湖水面的增加,对水源涵养、蓄洪保障、调节气候、泥炭地的保护和恢复都有着积极作用。此外,尕海湖区沼泽湿地的面积恢复到12000多公顷,这也让整个尕海的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李运恒 摄

补播牧草、鼠害防治、飞机防治草原毛虫、为牧民群众发放禁牧款等一系列措施也紧随其后,特别是近年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以及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实施,尕海湖生态愈加向好。

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尕海和则岔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晋升为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成为全国少有、甘肃唯一的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种自然生态类型的保护区,也是甘肃唯一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自然保护区。

尕海湖的生态补水渠 李运恒 摄

作为青藏高原东端的黄河“水塔”,处理好保护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

时间回到9年前,自2014年开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给保护区内群众的草场每亩补助100块钱,连续补助5年,一直到2018年结束,也就是保护区内实行全年禁牧。”范龙介绍,自2020年开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继续实施,但政策有了调整。“从牧草的生长期和候鸟的繁殖期开始,也就是从每年的5月1日一直到10月1日为禁牧期,这种半禁牧的做法,每亩补助40块钱。”

从之前的全年禁牧到2019年之前的部分禁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调整?范龙坦言,此前的试点期并没有太多经验,所以是按照全年去计谋实施,“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全年禁牧的话,对牧草的生长还有整个生态保护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从而作出调整,实施了更科学有效的禁牧政策,同时保障了生态保护和牧民的生产生活。

禁牧政策实施以来,湿地的含水量明显增加,而另一个更加鲜明的特点是“牧草盖度和草量的明显提高”。根据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提供的数据,以水源涵养能力提高20%计算,据测算可涵养水源1762.98万立方米,涵水的经济价值可增加5288.94万元;退化草场补播后牧草盖度及产草量增加,植被盖度提高了15%以上,产草量提高20%以上。

持续的尕海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项目,不仅使不断退化的湿地得到休养生息,水量充盈,人畜对候鸟栖息地干扰因素大幅度减少,候鸟栖息和繁殖环境条件不断得到优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提升,原有部分退化的湿地也得以恢复,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同时,对控制湿地萎缩、减轻草地生态压力、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天鹅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供图 张勇摄

通过项目的实施,对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禁牧的措施一方面提高了牧民的收入,改良了草场的放牧条件,另一方面,解放了部分劳动力,提高了牧民的保护意识。范龙举了一个例子:“通过这些年的鼠害防治、补播牧草等系列修复措施,提升了草场质量,让大家真真实实看到了草场的改变,从而使保护区的一系列生态项目实施得到了牧民们的支持。”这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黄河流域的高原动物之家

尕海湖位于黄河“几字弯”的起点,如宝石镶嵌于黄河上游,在当地的传说中,这里是七仙女们轻歌曼舞采摘野花时遗落在草原上的一颗翡翠幻化而成的湖泊,淼淼碧波间,生灵兴旺。传说照进现实,如今的尕海湖中水草丰茂、水鸟聚集。

黑颈鹤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供图 张勇摄

湿地好不好,鸟类最有发言权。如今在尕海湿地内,主要保护的对象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海雕、黑颈鹤、黑鹳、金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灰鹤、大鵟等。“这里是黑颈鹤、黑鹳的繁殖地,也是大天鹅的越冬地,鸟类资源非常丰富。”保护区尕海保护站站长香毛吉介绍,保护站的主要工作包括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疫病监测、森林草原防火、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等,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监测。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尕海保护站站长香毛吉(右二)和巡护队员们 李运恒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尕海本地人,香毛吉见证了尕海湖的重生。保护区内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根据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目前保护区监测到的湿地植物从345种增加到386种,湿地动物从81种增加到109种,特别是水鸟种数从63种增加到80种,“如今,尕海湿地黑颈鹤数量保持在80只左右、黑鹳也保持在150只左右。”

在尕海湖畔,黑颈鹤等飞禽被当地人视为“吉祥之鸟”,尕海湖也被称作“圣湖”,“吉祥之鸟”飞临“圣湖”寓意美好。如今这样的“美好”已经成为常态。

藏原羚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供图 张勇摄

近几年,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还首次监测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羚牛,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兔狲,更新了保护区物种分布记录。香毛吉相信,更多的记录会在未来继续被更新。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张博 编辑:周全

举报/反馈

济南时报

3063万获赞 26.9万粉丝
新闻有力·报纸恒温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济南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