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连茂(1941—),泉州人,中共党员。曾在泉州市政协文史委、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从事编辑、考古与研究工作。1984年4月,任泉州市委统战部部长。1986年6月,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曾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海交史研究》与《泉州文史》副主编、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
完成重要口述史记录
1961年10月,王连茂被挑选入市政协文史委,热爱地方文史的他无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第二年,他就完成了对叶青眼、陈仲瑾这两位泉州近代史上“重量级”人物的口述史记录,并整理成叶青眼的《安南永安抚记事》《“中华革命党福建之部”简述》,陈仲瑾的《泉州市卫队的前期》3篇文章,分别刊登于《泉州文史资料》第4辑和第6辑。
1976年12月,王连茂调到市文管会工作。他和市文管会主任许谷芬、地方史专家陈泗东商议创建一个专门研究泉州历史的学会。后经批准,“泉州市泉州历史研究会”于1978年11月成立。许谷芬担任第一任会长,陈泗东任秘书长。王连茂最初担任秘书,但很快就成了副秘书长,后来又出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会刊物《泉州文史》不久也问世,由陈泗东和王连茂担任正、副主编,10年内共出版10期,影响很大。
下定决心建造一个新海交馆
1981—1983年,在庄为玑教授的帮助下,王连茂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进修两年。经庄教授提议,他着手编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好评。1984年4月,王连茂出任泉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后经组织上同意,于1986年6月调任泉州海交馆馆长。当时的海交馆自1959年成立以来便“蜗居”于开元寺内,难以发展。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遂在上任伊始的全馆大会上提出“在开元寺外理想地段另择新址,力争五年内建造一个新海交馆”的宏伟目标。
1988年,有消息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实施多国参加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重点是海上与陆上的考察活动。王连茂意识到此事不仅对泉州意义重大,也是建馆的大好机会,于是立即布置几位研究人员分头搜集资料。他负责撰文,赶制出申报文本,介绍泉州在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和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存。文本被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1989年1月,在阿曼首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增加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获得通过。
唤起海内外对泉州的关注
1990年元旦,新海交馆破土动工,并于1991年2月实现主体大楼竣工。1991年2月14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抵达泉州后渚港。当年2月15日上午,泉州海交馆举行开馆典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为新馆落成剪彩。
随后在华侨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也非常成功,王连茂代表东道主所做的主题报告《泉州海外交通史研究概述》受到好评。与会者进入会场时,发现每个座位都摆着一本论文集,有64万字。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协调员杜杜·迪安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激动地说:“这次研讨会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的一座智力同时也是伦理的里程碑。”为期6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泉州考察活动,成果累累。此次考察活动经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后,如同催化剂一般,唤醒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古城泉州的关注。
之后,中方研究机构又先后两次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都在泉州海交馆举行。泉州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丝绸之路研究计划”10年间,唯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过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城市,影响巨大。
将泉州文化与世界分享
2001—2004年是泉州海交馆新的建设高潮。该馆建成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即船模馆)和“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5月,泉州海交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一荣誉正是对建设工作最直接的肯定。
担任泉州海交馆馆长期间,王连茂率领全馆人员同心协力、拼搏奋斗,为海交馆丰富馆藏、发挥交流传播阵地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放下馆长头衔,王连茂又是一位勤勤恳恳的文史学家。他长期从事地方史、家族史、海交史、海外移民史、族谱资料、民间航海文献研究,其多篇论文登载于国内外学术刊物或论文集。自撰或合作编纂过《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泉州·台湾张士箱家族文件汇编》《泉州名胜古迹》《中华海洋文化的缩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重返“光明之城”——泉州,一座闪烁着中古文明之光的东方都市》《刺桐杂识》等书。他迄今还在努力,要将泉州文化与世界分享,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贡献力量。□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