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00后如果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可能就是每个人都“存不下钱”。
难道是因为大家赚得少吗?不见得!
工作1年的人说存不下钱还能理解,但工作快10年的人也在哭穷!工资4、5千块的人存不下,月赚3、4万的人也存不下,甚至连年薪百万的人也诉苦说存不下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网友给出了自己和父母的一段对比,堪称经典:
吃喝:
父母辈:吃饱就行、白开水最好
我:(吃的)火锅、烧烤、日料、西餐、下午茶、海鲜......
(喝的)星巴克、茶颜悦色、奈雪、喜茶、一点点、蜜雪冰城......
生活用品:
父母辈:护肤用大宝
我:水乳、精华、眼霜、面霜、面膜、气垫、粉底、眼影、腮红、修容、高光、睫毛膏、美瞳......
娱乐:
父母辈:看电视、串门唠嗑
我:开视频会员、网购、逛吃、游戏氪金......
很多人说,这不能怪我们,毕竟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起来,父母辈想消费都没有这条件呢!话虽然不假,但X酱觉得,我们和父母们的消费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
父母:什么水都要20块钱呢?不喝!
我:什么水要20块呢?尝一下!
我:走累了,我们打车回去吧
父母:这就10分钟的路,走路就行!
父母:好好攒钱,留着结婚用,买房买车养孩子
我: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父母:苦什么不能苦了孩子啊
我:不能苦了自己
父母:存点钱,万一哪天有用呢
我:存什么钱,万一明天我死了呢
再比如:你会留意拔掉家里不用的电器电源吗?你会用洗衣服、洗菜的脏水冲马桶吗?你有随时关灯的习惯吗?
所以,不是我们存不下钱,而是我们选择了不存钱的生活方式。
父母们出生的年代,兄弟姐妹多、物质匮乏,节俭是他们这代人的烙印。而今我们处于物质丰富的时代,再加上消费主义的诱惑,很多人根本没有存钱的意识。

01

年轻人缺乏的存钱意识
(1)大家不在乎“小钱”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
父母平时买几十块的东西都觉得贵,就让人感觉他们没有钱的样子;但遇到什么大事,比如给子女买房等“刀刃上”的大事时,一下子能拿出很多钱来。
“拿铁效应”可以解释这点。
这个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大卫·巴赫提出的,说的是一对夫妻,很喜欢在外出的时候,一人买一杯拿铁喝。他们觉得这很惬意,也没什么不妥。
直到一天,一位分析师给他们算了一笔账:每天2杯拿铁花费70元,1年就是25550元,30年就是76万元......
在时间的复制下,每天省下的1杯拿铁钱,竟够他们买一辆好车了。
“拿铁效应”就指日常生活中像奶茶、甜品、零食、还有拿铁等不太引人留意的一些零散花费,竟有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的效应。
父母们那个时代都是过得苦日子,大家在日常开销上是能省则省,虽然他们挣得不多,但慢慢也能攒下钱来。而我们可能在生活中并不在意“小钱”的消费,积少成多,导致我们存不下钱来。
(2)“及时行乐”导致不停消费
400块的口红:买!
运动鞋,3000块:买买买!
一顿饭200:吃起来!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年轻时不吃点好的、穿好的、出去玩,等你老了有钱有时间,但身体却垮了,啥也干不了了,哪也去不了了,多吃亏啊,什么福都没享到。所以呀,及时行乐!”
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衡量。
网友@小安:
我是一名深漂,月薪6000块,这个钱在深圳有点捉襟见肘。平日里房租水电费都要差不多2000块,再加上每个月饭钱算1500元,女孩子都喜欢网购,每个月我花在衣服、护肤品等上面的开销要2000块,再加上平日点个奶茶、逛个街什么的,根本不够花。
有不少人即便没钱也要买买买。
自诩生活方式随性洒脱,但被消费主义严重洗脑,比如认为“钱不是省出来的”、“女生就要对自己好点”、“不活的精致就配不上自己”等等。
奈何月薪几千,信用卡债台高筑,表面光鲜亮丽,背后却是一片狼藉。
网友@明天会更好:
我一女性朋友,平日吃喝用度都很奢侈,随便背个包都是5000起步,手机永远最新款,鞋子必须是阿迪耐克,项链首饰更不可能戴便宜的。你可能会羡慕,这摆明是一富二代呀!其实不然!
她和男友都是月薪几千块,家庭也很普通。听说2人办了十几张信用卡,卡与卡之间来回倒换,借了还、还了借,现在还有十几万的债务,真得挺恐怖的。
(3)没有风险意识、忧患意识
疫情、裁员、生病、意外事故等不确定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
网友@田娜:
在疫情期间,身边的同事、朋友接连被裁员,因为没有存款,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件事对我影响非常大,那时,我才意识到有些安全感其实是来源于银行卡上的数字。
父母们都是从贫穷年代过来的,他们对饥饿、社会变革等变动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而他们的忧患意识也比较强。
而我们一般在物质无忧的环境下长大,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大波折,所以在消费上比较乐观。
但在这几年经历了各种不确定事件后,互联网也出现了年轻人扎堆存钱的现象,大家想要更多对生活的掌控感。
这些不确定事件让人们产生了忧患意识,认识到储蓄是灾难来临时的保障,也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专家认为,部分人扎堆存钱其实是短期内的一种应对策略,是危机过后的一种补偿性心理,相信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年轻人的存钱策略将会再次调整。

02

如何有效存钱
巴菲特说过:“开始存钱并及早投资,是最值得养成的好习惯。”
可以说,存钱是人们应对社会生活无力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灾难来临时,有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储备就变得非常重要。
X酱不赞成过度消费,也不提倡抠抠唆唆攒钱,在自己的收入能力范围内,做到合理消费&储蓄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有效存钱,可以参考下面几个方法。
(1)设立1个而不是多个存钱目标
人们有时会为了多个目标存钱,比如攒钱买房、攒钱养老、存钱买包......甚至觉得,存钱目标越多,钱也就存得越多,但真的这样吗?
多伦多大学营销系的索曼(Soman)和赵(Zhao)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却相反:为1个目标存钱比为多个目标存钱存得更多。
所以,大家在设置攒钱计划时,不要太贪心,只需要专注在一个目标上就好了。
(2)让存钱目标变得可视化
有研究者走访了印度农村146所家庭,他们希望大大提高大家的储蓄率,争取提高到6%,大约是40卢布。
研究者告诉家庭的父母,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设立一个儿童专项基金,开始存钱。志愿者每周会上门帮他们把这周要存的钱放在信封里。有趣的是,有一半的人存钱的信封上打印了孩子的照片,另一半的人的信封上什么都没有。
接下来15周里,信封上有孩子照片的家庭平均存钱金额是350卢布,而没有孩子照片的家庭平均存钱金额是304卢布。
实验结果显示,信封上有孩子的照片,大大降低了人们从专项存款中额外取钱的概率。也就是说,增强可视化的存钱目标,使人们减少支出。
所以,你可以给你的存钱计划设置一个可视化的目标。
比如,要买房,你可以头脑中想象理想中新家的样子,细节越具体越好。可以找到相似的图片或者打印照片出来,每次储蓄时,都看一眼,增强内心储蓄的动力。
(3)警惕拿铁效应偷走你的钱包
“拿铁效应”是大家普遍存不下钱的关键原因,这里给大家一些实用的建议:
  • 各大平台的付费会员,如果只是临时用一下,要留意自动续费的功能,及时取消;

  • 一杯奶茶、美式要二三十,如果想戒掉这部分开销,可以用泡的茶、速溶咖啡代替;

  • 各类食用品,只买当下必需的,不要囤货,因为很可以你还没吃完,它就过期了;

  • 用“电子书”代替购买“纸质书”,用公共图书馆借书替代买书,即使要买,也只买自己欢喜的书;

  • 喜欢的物品,不要冲动消费,放在购物车冷却3天后再买;

......
不管怎么说,存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存钱,需要你克服你的虚荣心、抵御诱惑的能力、克制情绪性消费的欲念,需要你日复一日地保持理性、克制。
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攒钱而攒钱,是为了把钱花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更有用的地方。
比如,攒钱提升自己的学历、培养一门特长、学习一个新东西等等,在能给自我带来价值的地方花费,而不是把钱挥霍在享乐的消费上。
写在最后
以前总是很烦父母,一天到晚叫我们存钱存钱。
但当我们年龄大些了、经历了一些事,也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生活嘛,要过得开心,但也要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旦遇上一些急事难事,储蓄才是自己的底气。
消费千万条,理性第一条,希望大家都能合理消费、量入为出。
References:
——————
[1]Title: money around the psychology, the author: Zhou Xinyue, press, mechanic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publication date: 2020-06
作者:KK
排版:KK
点击卡片,关注解X心理


举报/反馈

解X心理

5421获赞 766粉丝
解X心理——凡事都有解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