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的话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是时间长河里闪亮的珍珠。

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不仅是运河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迹:运河。

大运河城市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它如同滴水,折射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京畿名村、千年古村,北倚龙凤山,东邻天寿山水,西连京藏高速,南与西沙屯村地脉相连……这些说的都是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村。白浮村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被称为“水源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白浮村不断梳理村庄历史,深入挖掘村庄与大运河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现代的宣传方式,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白浮村史博物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白浮村史博物馆历时八个多月的建设,建成于2018年,面积150平方米。该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共分为3个展厅,详细介绍了白浮村的历史沿革。

白浮之源:郭守敬与白浮堰

一进门,观众便被白浮村源远流长的历史讲述深深吸引。

郭守敬雕像。

白浮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据考证,早在西周时期,燕蓟先民就已在此居住。史料记载,白浮村村名从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开始正式沿用,经历1200多年的历史,至今村名沿革不变。

展厅内景。

在白浮村北曾挖掘出土过3座西周墓、3座唐墓、4座元墓、46座汉墓,以及20座明清两代墓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瓷器。这些出土的文物正充分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北京一带就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传播交流的枢纽,而位于京北的白浮村恰处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地。第一展厅的展板上详细记录着在此出土过墓穴的详细说明和历史图片,旁边还展示着复刻的马首剑、鹰首箭、斧等文物。

展厅内景。

天生白浮泉,惊世白浮堰。说到白浮堰,就绕不开元代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在第一展厅,郭守敬的雕像手抱书籍、目光如炬,正屹然挺立在展厅正中央。

工业废料拼装而成的电风扇。

讲解员郑子晨告诉我们,在历史上,白浮村一带水源丰富,河流交织,从元代到清朝康熙年间,白浮村一带有“水乡”之誉。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正式迁都到北京,派郭守敬巡查畿辅水利,遍访京北山泉。通过多次到白浮村实地考察,郭守敬上书忽必烈,决定修建白浮瓮山河,引龙山泉水,以济漕运。

由于北京的地形大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故京畿河流多是从西北向东南自然流淌。而白浮翁山河的引水路线却是“西折南转”,先是自东向西,而后南折东转,流入北京城,可谓是“逆流”而行。

郭守敬在修建白浮翁山河的过程中,成熟运用了海拔测量技术。据今日测量可以得知,白浮村海拔高度约60米,瓮山泊入水口处海拔约48米,郭守敬正是利用这仅仅十余米的落差,实现了白浮泉的自流入京,解决了几代人未能破解的难题。

在历史上,龙山凤山均属于白浮村境内,山上还有白浮泉、九龙池、都龙王庙、龙泉寺、白衣庵、观音洞、龙潭、龙泉岛等名胜古迹。时至今日,尽管这些山川古迹已划出白浮村域,但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终究无法割裂。

此外,白浮村不仅是文化名村,而且还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区,著名的两都之战就曾在此打响。两都分别是大都与上都,为了争夺元朝的统治权而引发的战争。白浮之战是两都之军在昌平境内的关键一战,它有力地打击了上都军马,将上都大军逐出长城以北,获得元朝皇权争夺战的完全胜利。据介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白浮村附近还曾发现当年交战时所遗留的铜箭镞。

人文历史:久负盛名的龙山庙会

依依不舍地暂别郭守敬,来到第二展馆,这里主要展现的是白浮村的人文历史风貌。

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一种官方或民间活动,体现的古代人们对水的崇拜。从昌平的历史上看,白浮村的祈雨习俗比较悠久,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今日的龙山早先叫白浮山,因白浮山上建有都龙王庙,并岁时举行祭龙祈雨活动,后才以“龙”命名。

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白浮村民的祈雨习俗一直保持着,今年88岁的白浮村村民王进洪讲述了他曾经见过的祈雨队伍行进情景:“祈雨的队伍很长,最前面的是乐队,由吹喇叭、唢呐和打鼓等10多个人组成。中间的是武术杂耍队伍,由身体壮的人扛着祈雨的幡旗。再接着是由人扮演的‘水族人’,扮演者戴绿色的帽子、胳膊也是包成绿色,身后还背着一个柳条编的‘龟壳’,手里捧着宝瓶。‘水族人’后面就抬着一个龙王爷,放在柳条编的窝棚里。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一直走到龙山的都龙王庙举行祈雨仪式。队伍行进途中每穿过一个村子,就会边走边表演,村中的男女老少都会出来看热闹。”

除了祈雨,龙山庙会也是久负盛名。龙山庙会每年定在农历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举办,以十三日为正日子。那时的龙山庙,其实指的是上寺和下寺的合称。上寺是都龙王庙,下寺是龙泉寺。白浮村距离龙山近在咫尺,村民们每年都会到此参加赶庙活动,赶庙的场景更是热火朝天。

“每年龙山庙会,其实像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活动,和赶集类似,用现在的话说就像一个商业活动,不仅有小车会、五虎棍、踩高跷、跑旱船、花钹大鼓等各色表演,而且各路商贩百货云集,从山上延伸至山下,劳动工具、生活用品、服饰鞋帽、糕点小吃应有尽有。”回忆起曾经参加庙会的情景,村民王进洪不断地感慨那时的热闹景象。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资交流的形式更是不断丰富,赶庙会买东西的情景早已成为了历史。尽管如此,龙山庙会仍然是白浮村人难忘的记忆,仍然是人民津津乐道的坊间话题。

把握当下:传承乡愁凝聚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第三展馆通过老物件展示着改革开放以来白浮村所取得的发展和成就。

结合展板和讲解员郑子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白浮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有长城电石厂、长城开关厂、长城砖厂、液压机械厂、华都钼铁厂、长城铸造厂等多个企业。这些企业工厂为村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在1991年4月白浮村入选“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村,位列第90名。

据说,展馆里的老物件全部都来自于白浮村村民自发捐赠。除了传统木工手锯、辘辘轴石、老窗户格等,其中有一项特别的展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郑子晨告诉我们,这是村民李文才自制的电扇,是村里独一无二的藏品。

当时李文才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由于夏天太热,又买不起电扇,他就用工厂废料拼装了一个电扇。与普通的电扇比起来,它不仅手艺精巧、外观雅致,还带着小灯泡,方便夜间工作或照明。“这在别的村史馆是见不到的。”郑子晨说的时候,专属于本村人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白浮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回忆起过去的情景,纷纷感慨万千。以前都是土路,村民住着土坯房,生活水平低。现在都是水泥路、柏油路,不少村民都住上了楼房。目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白浮村正迎来发展的好时期。乡村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美丽乡村正由一纸规划变成现实。(余恕原 李阳)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昌平区通讯站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

实习 王文平

举报/反馈

大运河传播

1.3万获赞 3683粉丝
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的专业化媒体平台
大运河传播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