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跳楼自杀的情况多了起来,如《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就提到:我国每年约有10万孩子因自杀而死,自杀的主因多是压抑、抑郁等心理疾病。

很多80后、90后无法理解,为何过去的孩子经常挨骂挨打,很少出现心理问题。可现在的孩子惯上天,心理问题反而更多,动不动就抑郁?

14.8%的青少年心理疾病

去年,有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对3万名青少年展开了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其结果让人大吃一惊,14.8的人群有抑郁风险。

这其中,10.8%的人群为轻度抑郁风险,4%的人群为重度抑郁风险,这些孩子需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如不重视,其病情只会持续加重。

其实,近年来已有诸多青少年因心理疾病而轻生自杀。

如去年暑期,太原市一名15岁少年,只因学习问题和父亲争执纷纷,一气之下从三楼阳台上跳了下来。

幸好守在楼下的警方伸手接住了少年,使得少年平安脱险,可徒手接他的两位民警身体出现不同部位骨折。

此前,网上流传着一个报道,上海13岁女生,从17楼的家中一跃而下,她只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你赢了,我把命还给你!”

而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可谓是屡屡出现,让人触目惊心。

如19年4月,17岁高中南海从卢浦大桥上一跃而下,只留下捶首顿足的母亲;20年8月,泸县15岁女生从25楼上跳下,砸中在楼下试图营救的父亲,两人均死亡。

21年2月,扬州一11岁女孩因寒假作业问题和父母吵骂,情绪激动下从19楼跳下,当场没了呼吸;21年5月,成都49中一16岁男孩从教学楼上跳下,其衣服内遗言:割过腕、上过天台、每周哭三次……

北大一研究所曾对全国1.5万名学生进行调查,在3年多的研究中发现,每5位学生中就有一人曾考虑自杀,6.5%曾准备自杀。

还有一组数据,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比例占19.85%,中部地区比例更是达23/7%,也就是说5名孩子中就有一位孩子有抑郁风险。

世卫组织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中,指出抑郁是10岁至19岁青少年死、伤、病的主要因素。

美国一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自杀已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

而从医院数据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的就诊人数几乎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长。

其实,青少年的悲剧事件完全可制止、可预防的,如果父母、学校、社会多对青少年关怀,他们又怎么会抑郁、自杀?

脑神经研究报告中发现,情绪边缘系统发育比较缓慢,青少年时期仍未发育完全,因而13-16岁的孩子对情绪异常敏感,一旦和父母产生矛盾,可能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话语,青春期孩子听了后极为刺耳。

如果每位家长都能重视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内心,满足其潜在需要,那悲剧自然是可以避免的。

过去孩子为何没心理疾病?

不过,很多70后、80后父母很是疑惑,

现在的孩子吃喝不愁,从小就精养、细养,可父母只要批评,孩子们就受不了,承受能力太差。

可过去孩子基本上都是打过来的,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不听话就打,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心理建设。

可那时候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心理疾病,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过去孩子之所以没什么心理疾病,主要是下面几个因素:

1、情绪流动缓慢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单一,那时候电子产品几乎看不见,孩子很难会被外界信息所影响。

孩子们普遍认为,被父母打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骂了就赶紧跑出去躲上一阵子。被父母打了,可能只要一个游戏情绪就释怀了。

正因那时候的童年是快乐的、自由的,情绪根本不会积压在心中,情绪流动缓慢,自然是难有心理问题的。

2、兄弟姐妹多

在过去,多数家庭的兄弟姐妹在两个以上,父母的主要关心点是如何赚钱,将孩子抚养长大,很少会考虑孩子的心理变化。

孩子间吵吵闹闹,父母不会过多插手干预,弟弟妹妹遇到问题多是找哥哥姐姐帮忙解决。而在这样欢声笑语的家庭中,孩子的情感从来都不孤独,很少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正是父母的“放养”,加上兄弟姐妹们的互帮互助、快乐玩耍,让孩子们都有一个健全的心理。

3、对性格造成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的社会环境,普遍对心理问题没有太深的认知,就连老师都很难理解什么是心理疾病。

而因全社会普遍不会关心孩子的心理,使得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只好将自己这部分的心理隐藏起来。

但父母的责骂、体罚,久而久之被刻印在脑海之中,内心的伤疤始终难以愈合,最终形成了孤僻、自卑、敏感的性格。

而这些性格,也使得70后、80后为人父母后,教育孩子时依旧本着父母的教育方式,这是心理学上的代际传递,可这样一来却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压力。

现在孩子心理问题为何那么多?

1、情绪很难宣泄出去

今天的孩子,除了学习就是看手机、看电脑,很少会出去玩耍。

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出去玩危险多,怕被车撞到、怕被坏人抓走、怕户外虫蚊多等等,因而很少让孩子出门。

可孩子不接触自然,成长发育中的刺激感很难满足,使得孩子在青春期时受到的负面情绪难以宣泄出去,抗压能力也大大减弱,很容易就会患上抑郁症。

而因孩子的情绪无法像我们小时候转移到大自然中,这必然会造成孩子陷入思考怪圈,他们无时无刻不饱受着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督促,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抑郁心理。

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让孩子放飞自我,让他们在运动和自然中纾解压力、释放情绪。

2、压力太大

今天的家长,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车贷、房贷的压力,他们还要担负起孩子教育、老人养老的重担,这使得父母始终处在高压状态,很容易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孩子。

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观念,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更进一步。为了督促孩子进步,也会将孩子和其他同龄人对比,一旦孩子做得不够好,总会对其批判。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也十分在意,一旦孩子成绩下降,就会对其施加压力。

可一旦孩子成绩上不去,他们就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今后的遭遇可能连父母都不如,久而久之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和自信,心理疾病就此产生。

这种心境下,如果父母、老师继续对孩子批评、辱骂,那他们的痛苦将层层加码,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举动。

3、被关注程度更高

过去,家里两三个孩子,父母很少会关心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可今天就不同了,家里多是一个孩子,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时关注着孩子。

可过分的关注和呵护,尽管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爱,可也让孩子在更多人的意愿中长大,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

被更多人关注,也意味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孩子的个性发展也被束缚。

自由空间被压缩,家长们无形中释放的压力,让孩子根本没有安全感可言,生怕自己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

而此时,父母、长辈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已造成无形的压力,父母的一个眼神、讽刺的话语,可能都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诸不知,时间久了,孩子支撑不住这种压力,可能就会选择极端方式了结自己。

家长应该怎么做?

有学者研究发现,孩子抑郁、自杀还源于对父母没有归属感,自我意识上的“累赘感”,因此家长应该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加亲子间的交流,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方可让孩子走出抑郁、烦恼、焦虑。

具体怎么做呢?

1、感受“被需要”的价值感

美国一心理专家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了最重要的价值感。

过去,孩子在学校里读书,回到家后还要干各种农活、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等,被赋予了“被需要”的价值感。

可今天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读书,除了学习外别无选择。

但班级上的第一名只有一个人,其他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内心自然是会沮丧的,他们也无法在家庭中体会“价值感”。

因此,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参与家务,让其从劳动中感受做贡献的成就感。

2、多鼓励孩子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弥足自己当年的遗憾,总是对孩子期待太多,使得孩子身上的压力不断增加。

大家应该停止“内耗”,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让其快乐成长,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特别是他们心情低落时,如考试失利、和同学闹别扭,更要对其加油打气,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其身边。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无法替孩子生活,却可以让孩子树立勇气和自信。想要让孩子对生活更积极乐观,那就要停止向其输入负能量的东西,让他们自由发展。

不管怎么说,做父母的一定要时刻关心孩子,注重其心理上的变化,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建立和孩子的亲子信任关系,这样才能让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

举报/反馈

全民历史观点

254万获赞 16.4万粉丝
和丫头一起走进历史了解历史解读历史
百家榜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