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可

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立两周年的日子。开市两年,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活跃度再创新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为2.38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09.12亿元。上半年,碳排放交易价格位于50元/吨—60元/吨。

碳排放权交易,是市场调节碳排放的一个创新机制。它支持企业在减排过程中通过碳排放交易获得收益,由此激发企业积极参与减排。

中国建设碳市场,前后经历了长达10年时间。最早在2011年,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

2017年,国务院落地正式文件,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

随着全国碳市场进入第3个年头,市场流动性和参与主体需要进一步扩容。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黄达飞认为,挖掘碳资产价值,资本市场与碳市场需要形成良性互动

黄达飞

自今年2月以来,中金公司、东方证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华泰证券等券商相继发布公告,公司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已获批准,未来市场活跃度预期将提升,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金融机构可以发挥成熟的做市和交易能力,作为控排企业的交易对手方,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黄达飞说,通过金融机构的碳金融创新尝试,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对碳资产的关注度,进而推动碳定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不断完善,促进碳市场更有效发挥推动全社会减排的功能。

以下是对话实录:

金融创新,激活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已成立两周年,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做了哪些探索?对推动碳交易市场的体系完善产生哪些帮助?

黄达飞:全国碳市场已正式上线2周年,目前仅纳入电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金融机构尚无法直接参与全国碳交易。

现阶段,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挖掘碳资产的经济价值,服务实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引导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

例如,证券公司通过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可为客户设计碳资产挂钩债券、碳资产担保债券等创新债券品种,将债券收益与碳资产处置收益挂钩,或者将碳资产作为债券担保品,一方面帮助实体企业盘活碳资产,节约财务成本,提升资本市场关注度;

另一方面满足投资人对于绿色投资的诉求,并提供潜在碳资产收益,实现资本市场与碳市场的良性互动。

通过金融机构的碳金融创新尝试,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对碳资产的关注度,进而推动碳定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不断完善,促进碳市场更有效发挥推动全社会减排的功能。

今年2月以来,中金以及多家券商相继获批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业务,如何理解金融主体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初衷?

黄达飞: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参与碳排放交易,可基于自身交易能力和风控体系,从市场流动性、价格发现、信息挖掘、碳金融工具等维度多元化丰富碳市场,提高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促进合理碳价的发现,促进碳市场充分发挥激励节能降碳的重要作用,以市场化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证券公司开展碳交易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双碳”战略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通过发挥交易能力和专业的产品创设能力,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低碳转型解决方案,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排控企业需要金融服务,来帮助他们在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有效管理碳资产、核算碳排放、设计经济最佳的履约方案。

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主要是排控企业,还是产业现货市场,金融服务对接程度相对较低。

最后,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有助于丰富金融机构绿色投资品种,构建全链条交易能力,提升绿色综合服务能力,更好拥抱双碳发展历史机遇和绿色发展新赛道。

从全国性碳市场运行的表现来看,大部分交易发生在履约期最后一个月,累计成交额达109.12亿元人民币,而欧盟碳市场2022年交易额达7514.59亿欧元。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升碳市场活跃度?金融公司应该发挥何种作用?

黄达飞:丰富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是提升碳交易活跃度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目前我国碳市场仅纳入单一行业的控排企业,金融机构尚未纳入,不同企业间减排成本相近,以完成履约作为核心目标,造成市场交易集中在履约期前后,潮汐现象明显。

另一方面,欧美碳市场在启动之初就是期货现货同步推出的一体化市场,碳期货成交量占比超过90%,而我国现阶段只有现货市场,尚未推出碳期货等衍生工具,企业普遍惜售,市场流动性有待提升。

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盟碳市场参与主体较为多元,且以金融机构作为主要的交易参与方,根据ESMA(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统计数据,在欧盟碳市场中,金融机构交易占比达到61.47%,控排企业交易量仅占比4.77%,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最主要的流动性提供方。

碳市场以履约为核心目标,整体上缺失风险管理方案和价格对冲工具。在您看来,有哪些改进方向?

黄达飞:在一个成熟的碳市场机制中,主要涉及一级配额拍卖、二级配额交易和碳衍生品交易等。我国碳市场目前只有现货交易市场,尚未推出碳期货品种。

碳市场发挥风险管理和对冲功能需要具备几个前提。

首先,要引入更多元的市场参与者,包括非发电的重点排放行业以及金融机构,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方有不同的交易偏好、市场预期,才能促进流动性和风险管理。

其次,金融机构发挥独特作用。作为控排企业的交易对手方和服务提供方,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多元化市场主体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价格预期、信息来源不同,尤其是不同控排企业在边际减排成本上存在差异,更有利于促进碳价发现,发挥碳价信号对低碳投资与减排实践的引导激励作用。

最后,尝试完善市场交易工具。碳期货、碳期权等风险对冲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对冲和分散碳价风险。

多元探索,完善碳市场

碳市场运行两年来,哪些参与主体受益?

黄达飞:随着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碳排放强度低、减排管理能力突出的控排企业拥有更多的配额盈余,可以在二级市场出售获取收益,是碳交易机制最重要的受益方,部分上市能源企业也在年报中公布了碳交易收益情况,体现了企业在减排工作上的突出成效和拥抱碳交易这一新兴市场的积极心态。

身处碳排放行业下游,新能源汽车实行“积分”政策,目前仍置身于碳市场之外,您如何看待这一市场主体参与的时机和条件?

黄达飞:新能源积分作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机制,近年来有效推动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新能源积分与碳交易共同作为推动低碳减排的政策工具,现阶段面向的行业不同,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未来期待进一步探讨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的可行性,通过加强制度和市场的衔接,提升市场化交易机制在促进减排方面的作用。

6月,生态环境部表示,力争今年内启动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这一动作,对当前的碳市场形成怎样的补充?

黄达飞: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手段,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纳入电力行业,后续将逐步纳入其他重点排放行业,但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节能增效等对减碳增汇有重要贡献的行业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减排经济回报。

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同时,国际民航碳减排和抵销市场机制、《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碳市场机制将陆续实施,各国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会进一步将碳排放要求纳入考量。

一些企业推出了面向货车司机群体的“碳账户”,这类创新业务后续能否接入碳市场?对碳市场的建设带来哪些新的启发?

黄达飞:为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减排行动,市场出现多种创新形式的碳普惠产品,巧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的方式,构建全民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机制,并通过商业激励、减排量交易等方式进行引导,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碳普惠机制与碳交易市场的联动,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市场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要建立功能完备、发挥良好资源配置作用的碳市场,您认为,应该做哪些改革?

黄达飞:为促进碳市场进一步完善,期待从立法、丰富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碳金融创新、数据质量等多维度入手。具体有以下几点:

(1)加快《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作为全国碳市场运行和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文件,明确碳资产法律属性,为碳交易和碳金融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撑;

(2)引入更多元的市场参与者,包括非发电的重点排放行业以及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不同的风险偏好、市场预期和交易策略,作为控排企业的交易对手方,促进价格发现,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3)加快研究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风险对冲工具,形成价格曲线,引导市场预期,为企业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工具;

(4)强化数据质量: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压实核查机构职责,提升数据质量,加强碳市场信息披露,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预期。

举报/反馈

21世纪商业评论

40.1万获赞 11.6万粉丝
新商业的敏感者,提供最新鲜实用的商业养分
《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