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者神交,善者同行。关注我,用思想产生能量共鸣,共觉悟开启丰盛人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凡所有相都是暂时性的因缘假合,对于所有的现象,对于一时的人我应对,或现下的毁誉成败,若有住于心,生出种种分别比较,便容易生烦恼抑郁。
1/无常、无我。
万事万物都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有固有性、恒常性。现在的“我”,已经不是10年前的“我”,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无常和无我,这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事物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无我和无常才是世界的常态。
无常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可是人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如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时,才会关注到“无常”的存在。所以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人们害怕人生无常,但无常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倘若没有无常,离别后就不会再有相聚;生病后就不可能痊愈;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心情低落了就再也快乐不起来。
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都随因缘的变化而生灭。因缘是指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条件。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现象,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
所谓的“我”,只是为了方便指事和沟通,才说“我”“自己”,其实找不到一个固有、实存的“我”。如果说肉体是我,那么减肥之后还是那个我吗?如果说思想是我,情绪、感受、认知等心识更是念念生灭、刹那变化,这一刻的我已经不是上一刻的我。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是宇宙的“因果运行机制”,因注定了果的产生,你向上天求“果”是求不来的,上天不会答应你、也不会答应任何一个人。要想改变“果”,必须靠你自己通过修行改变“因”,而我们往往本末倒置,却责怪上天做不到有求必应。
一切痛苦和抑郁的根源在于“我执”,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着地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是绝对的和恒常不变的。
冷静和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变,意识到不是只有自己会失去、会衰老、会生病、会经历挫折,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有顺遂有坎坷,这是普遍的、自然的天道。
2/证无我、离诸相
对真正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仅在理论上理解无我、无相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摆脱抑郁就必须在生活中修炼无我、最终证悟无我。
如果我们不去努力证悟无我、无相,而只是把无我的观点当作一种知识储备在脑子里,就好比一个病人把医生开出来的救命药方当文章欣赏,而不去按药方抓药、治病救命。
如何证?如何渡?
六度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渡到彼岸比喻我们借助这六种方法,达到豁然开朗的自由境地。六度不是“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之类的硬性规定,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一切行为都是方便善巧的。
(1)布施。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予,给予的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精神,翻译成世俗的语言就是“付出”。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件事,也就没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
(2)持戒。持戒是指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也可以理解成俗世的“自律”。戒律常被人误解为束缚,其实只是规范我们不要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做错误的事。工作时间玩游戏是错误的,但休闲时间小玩一下就没什么不对。
(3)忍辱。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必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发生的状况下判断、做反击,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可以被接受,可以无忧无惧地包容一切。就像大地,因为有承载万物的能力,才匍匐在万物的脚下。
(4)精进。精进是持之以恒,欢喜、持续修行的阶段,不因为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也似乎没有终点而着急、沮丧。我们对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的变化充满兴趣,因而持续不断地修行。
(5)禅定。禅定是指凝神静气、舍弃散乱。一般未经过禅修的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心念,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初学者,寂静处是帮助生起禅定的理想环境。只要心能安住、而不离清醒的觉知,则坐、卧、行等一切行为都可以是禅定。
(6)智慧。以开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将体会到无所不在的空性,证无我、离诸相,般若空性即超越文字的“大智慧”。
“证无我、离诸相的修持需要多久?”
“生生世世。”
《金刚经》的四大要义: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无相布施,布施的福德才会不可思量的大;无我度生,才能发广度众生的慈悲心;无住生活,得真正的自在;无得而修,真实获得。“在相离相、不住而住”,人人都可以悟道、成道。
心态决定形态,心力决定智慧力。唤醒高维能量,如是、如是。觉悟人生、自然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