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敏感多疑、偏执固执、容易把别人的意见看法当成针对自己使坏。7月10日清晨广东廉江那个25岁男子持刀闯入幼儿园,其最大的诉求就是报复,认定与自己有矛盾、纠纷的人就是该死,非灭掉不可,什么都不用考虑,必须出这口气才对得起自己。这便是其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他的愤怒还随之泛化到无辜的人,认为不仅是与自己有矛盾的人该死,周围的人都该死,整个社会都有问题,为什么当初不能站在我这边。行动之前他清楚后果,知道自己会判死刑,所以干脆抱着“反正我也不想活了,谁碰到我谁倒霉”的心态,开始滥杀无辜。由此,个人偏执型人格特质升华到反社会人格特质。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推断,犯罪者此前应该遭受过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或心理负担,一件特定的事情让他长期积压的负性情绪难以忍受,便会突然性爆发,异常激动,难以控制自我地做出极端不理性的行为。
当一个人平时生活、工作:学习中频繁遇到打击、挫折、欺凌等等,积累了大量的强烈负性情绪,如果他从来不会自我反省,客观看待原因,这类人本身往往会过得不如意。好多在性格上会显得很老实的样子,甚至“窝囊”,即使被人嘲笑、欺负也不吱声,但其实在内心一直有愤怒、憎恨、耻辱的能量储存着,一直在压抑隐忍着,就像一座表面平静的火山。
在这类人群成长经历中,极有可能年少时缺乏关爱,没有人去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察反思,客观看待问题成因,以及如何去妥善解决问题。而后,当遇到挫折和人际矛盾,自身无力无能去面对处理,从自利的角度,就渐渐习惯性情绪性向外归因(因为更容易更简单),抱怨心理慢慢滋长,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是无辜的委屈的,没啥问题的。当这种不理性向外归因思维固化后,他们往往变得越来越敏感、容易发怒,当愈发习惯于情绪化,就愈加阻碍头脑的认知提升。而这样的思维模式和心理认知结构又反过来导致他们外在更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表现出很“轴”很偏激,也使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郁郁不得志,然后内心更加敏感和愤怒,认知更加扭曲,陷入恶性循环叠加累积。
一旦遇到了某件特定的事,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内在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全面激活,于是脑袋一热不忍了或者忍住了,极端的报复行为当成“算总账”般爆发。
这起发生在广东廉江的幼儿园惨案,如果凶手是因为两个孩子打架,他认为老师处理不公而杀人的话,很有可能是凶手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遭受过校园欺凌,甚至是比较严重的校园霸凌。而在他遭受欺侮时,很可能因为一些原因,他的父母没有保护他,或者事件没有得到公平的处理,他以此为辱,愤恨感耿耿于怀一直没有放下,心理的耻辱在其内心深处埋下恨意“地雷”情结——对我的不公平“对方”是该还的,得还的!
在往后生活、情感、学习、工作等遇到总总的不如意,他很容易会把这些挫折发生都归咎于曾经欺负了自己的那些人,以及偏袒对方的老师和家长、领导、同学,“都是这些人,当初造成了对我的伤害,以至于现在活得那么痛苦、那么失败!如果不是他们,我根本不会这样的”。所以当他接触到校园欺凌相关的资讯时,心结情绪上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共振,激动、气愤。
而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与人发生冲突时,立马会特别敏感,特别愤怒,过去的创伤耻辱感被激活,条件反射般认定自己的孩子就是被欺负受欺辱的一方,老师就是偏向对方的(虽然现实中也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性)。
他甚至会自动出现扩大联想,不断纵深推进负面情绪性、灾难性想象,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很大的委屈,如果自己不去为孩子撑腰、不保护孩子,那孩子这辈子就完了,长大后也会像自己那样活得痛苦窝囊,作为父亲,不能让孩子再这样遭罪,得为他改变剧本,得让他知道父亲能保护他!恶人横行的世道不公平!得让他们付出代价!
当大脑完全被不理性的愤怒和屈辱情绪充满后,意味着这个人的头脑理性已完全抛诸脑后,更不多想这个事情会有其它有效、有用的处理方式。毕竟简单暴力最发泄情绪,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情绪失控下,自然就会一不做二不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