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这个标准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并对自己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在正常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会现实地接受自己。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不要有悖于常理的认知。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 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个体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心理学上称方“挫折”。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相反,如果由此而焦虑不安,烦闷异常,则表明其心理已经失去平衡,处于不健康状态。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则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青少年学生中有的不道德行为表现为过程性而不是结果性,这也是一种不符合常规的行为。某些不良的习惯也是一种不合常规的行为模式,如咬指甲、拔头发、吮手指等。

5.正常健康的交往

心理健康的人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但不要将那些不大喜欢交往或社交能力不强的人斥之为心理不健康。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心理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他的行为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如果人格缺乏统一性,其行为表现出不连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变化无常甚至自相矛盾,心理学上称之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举报/反馈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

57获赞 29粉丝
家庭教育——原创内容,给你惊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