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这块泥巴先揉成一个小圆形,轻轻压扁一点,然后再用大拇指和食指这样捏一下,一个一个地捏,捏成一圈儿,这个花朵的部分就做好了。别着急,手要轻,慢慢来……”近日,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文化馆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密林走进学生们中间,为他们讲述传统艺术泥塑的文化知识,并现场指导学生们做泥塑。“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拥有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慢慢地,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我觉得,这对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来讲,是必须要做的事儿。”张密林说。

张密林,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五常市雕塑家协会主席。201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6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密林1951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一个泥塑世家,1969年迁居五常县。他自幼酷爱泥塑与书画,向父亲学习捏泥人手艺。“那时候的小孩儿就喜欢和泥玩,夏天在稻田地边、小河沟边,抠块泥巴,随手就捏,常常弄得衣服上沾满了大泥点儿。”张密林笑呵呵地说。

真正让张密林有创作想法时,是在1997年的春天。那个时候,退伍回家务农的张密林经常为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画肖像,给村民家的家具绘制图案。一次,和家人一起在稻田地里插秧,看着父母身上沾满了泥水,张密林的心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那种可视感让他想到了天津的“泥人张”。在田埂上休息的时候,他用了十余分钟的时间,一个惟妙惟肖的小孩玩耍的场景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可是,心中的兴奋劲还没过,干燥了的泥人就“四分五裂”了。由于家境贫寒,张密林没有到正规院校学习的机会,他开始买书看,寻找让泥人不干裂的办法。经过无数次的琢磨和实践,他成功地研制出以黄土、棉麻、鸡蛋、清水等为主的泥塑材料配制方法,使泥塑作品具有了不腐不霉不变耐久保存的特点。

有了新的方法,一堆黄泥,一根削尖的筷子成了张密林生活中的必需品,他开始用智慧的双手苦练泥塑手艺。1999年年底,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张密林的脑海里涌现出来,他要用泥塑再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看书、查阅历史资料、研究民族服饰和风俗习惯、遍访历史学家,张密林忙得不亦乐乎。“那时我一门心思地沉迷在《上下五千年》里,家里孩子上学啊,地里的农活儿啊,我啥也不管。我就在屯子外盖了间四十多平方米的简易房,一个人住在那里,一待就是将近四年的时间。”四年的时光里,张密林闭门谢客,潜心创作,全心全意地沉浸在泥人的世界里,和上下五千年的人物对话。“我每天早上六点钟必须得起来,七点钟吃完饭就在小屋捏泥人。一日三餐媳妇给送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这样的。生活比较简单,想着雕塑,今天做完了,明天还有啥,后天还有啥。有时候一组泥塑群雕要分几十组场景,上百件作品,一天工作12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儿。”2004年3月,张密林创作的《上下五千年》大型泥塑全部完成,耗资五万余元,用泥5吨多,共计260组4000余件作品。同年6月,在全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展出时,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铜奖,被黑龙江省民俗展览馆收藏。

在泥塑的世界里,张密林找到了快乐,也在不断地探索。他用黑土地的黄黏土加工成泥块,塑造黑土地风情,并总结出“捏、塑、雕、镂、刻、削、刮、接、贴”九字法。除了历史题材之外,张密林的泥塑作品多以北方农村民俗生活为题材,通过小人物、小体裁、小事件,反映新时代、新生活。其创作手法大胆夸张、艺术视角独特,形成了粗犷、豁达、向上、豪放的艺术风格。瞧着那些大大小小,憨态可掬的各种泥塑,其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带着鲜活的东北文化特色,置身其中,能与之产生心灵共鸣。

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自从被评为哈尔滨市级、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之后,张密林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他用自己独特的泥塑技艺展示着非遗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他用泥塑群雕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家乡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军长汪雅臣将军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并捐赠给五常市雅臣小学,成为“雅臣传承英雄志,红色精神代代传”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他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陶艺场景作品充分展示了东北抗联斗争史;他塑造的“同舟共济,民族一家亲”雕塑作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56个民族一家亲、欣欣向荣共同奔向幸福之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场景。

几十年来,张密林早已把泥塑当成了自己的乐趣和事业,其作品多次在哈尔滨博览会、哈洽会、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创展览馆以及工艺展览馆展出,被哈尔滨市文联精品馆收藏,被《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名作》收录。“呵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宣传美的事物、宣传五常文化、黑土地的地域文化,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希望通过我们展现的泥塑作品,让孩子们爱上泥塑,爱上非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年过古稀的张密林说,让他欣慰的是,他不但把泥塑技艺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侄子,而且还定期给哈尔滨学院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学院的大学生们上课,他在憧憬着,泥塑艺术能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手中传承,并发扬光大……(郑晓红)

来源:光明网

举报/反馈

光明网

1.8亿获赞 621.9万粉丝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主办单位为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