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成熟吗?现在的你如何看待年轻的你?不可否认,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过程,有的人小小年纪就懂得人情世故,因为做事圆滑而备受欢迎,提前收获了财富和感情,而有的人呆头呆脑,凭借着“不开窍”的想法走过了半生,这类人最后也因为善良真诚而被人欢迎,他们也迎来了自己的幸福,这种人就是晚熟的人!
谈到莫言,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作品《红高粱》帮助张艺谋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获诺奖的作家,弥补了多年来国内文坛的遗憾,也让全世界的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
仔细想想,晚熟的人像极了身边的一类人,安静善良、不善言辞、忙于工作、为人踏实不懂表功,这类人有着机灵人没有的“慢”,可能会在一定阶段被欺负,被调侃,但是过了年轻的阶段,就会变得从容和放下,懂得享受生活和善待生活,而这类人因为踏实认真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为他们耐得住寂寞而获得别人的善意,晚年也会过得自在许多。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他说:“八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闭关潜心创作,用8年时间精雕细琢,打磨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几个至简至深的真理,真正的人间清醒:
#
即使一个人再会伪装自己,他也无法欺骗自己的心。
当他面对喜欢的人时,再忙也会抽出来时间回复消息;
当他面对不喜欢的人,哪怕闲得无聊,也不愿意给对方回一个字。
在喜欢与不喜欢这件事上,人都是很“双标”的。
可以为了喜欢的人,一次次改变自己的喜好;却不会为了不喜欢的人,轻易改变一次。
无论在哪种关系里,对方不喜欢你,你都是能感觉到的。
看过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去图书馆自习室,他看到几乎每个在里面学习的人,都保持明确的距离;每个人一个桌子,即使是双人桌,旁边几个位置也没有人坐下。
于是,心理学家就随机挑选一部分人,坐在他们旁边。
当他坐下没多久,发现这些人都主动收拾桌子,挪到其余的空位置上。
多次重复,无一例外。
这个小实验,就说明一个道理:
人们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下意识地跟对方保持足够多的“安全距离”。
面对我们不喜欢的人或者陌生人,被他们靠近时,都会让我们的情绪在那一瞬间变得不稳定。
有些人会愤怒,有人会焦虑,有人会充满压力。
于是,潜意识发出的声音要求他们“离开”。
当你遇到了一个不喜欢你的人时,他会如何跟你相处呢?
会跟你保持距离,不愿意接受你的约会邀请;
面对你发的消息,他总是沉默,敷衍;
你越是热情,他就越冷漠;
无论你对他说什么,做什么,付出了什么,他统统都不接受。
他对你的样子,又何尝不是你对待不喜欢的人的样子呢?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关系越熟悉的人,在一起越放松,无拘无束;说话,做事,你都能随性而为。
但是面对一个人关系稍微差一点的朋友,你就会表现得比较拘束,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
不会跟对方过度接近,也不会过分疏远,只是保持着礼貌和客套。
这样的关系,在异性相处时同样发生。
比如说:
女生跟男生相处时,表现得很有礼貌,落落大方,但男生能从女生的行为中感受到她的疏远。
不喜欢你的人,才会对你表现得客套,因为他不想欠你的情。
我们面对熟悉,喜欢的人,会表现得放松惬意,那是因为我们心中充满“安全感”。
我们确信:“无论我怎样做,对方都不会轻易离开我。”
也只有在你喜欢的人面前,你才能够放松地做自己。
而这也是衡量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因素。
举个例子:
你在公司里上班,你在的时候,大家都很拘束,不怎么聊天。
你不在的时候,大家聊得特别开心,下班还约着一起出去吃饭逛街,唯独忽略了你。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跟你关系不熟,内心还没有接纳你。
任何关系都是这个样子。
越是喜欢,越是熟悉,表现得就越轻松;
而面对不喜欢的,不熟悉的人,就会保持足够的客套和距离感。
当你在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是能感觉到的。
同样的道理,当对方不喜欢你,讨厌你的时候,你也能感觉到。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主观厌恶定律”。
意思是:
当你不喜欢一个人时,第一眼见面的时候就已经暗自做了决定。
讨厌一个人,第一印象往往就决定了。
而你对他的第一印象很糟糕,在接下来相处的过程中,你就会带着这样的评价与对方相处。
无论过去多长时间,你都很难改变对他的看法和评价。
当一个人不喜欢你的时候,他的行为,表情,语言,对你的态度,都会不受控制地表现出来。
讨厌一个人,瞒不住;喜欢一个人,也是掩饰不住的。
人的情绪,情感,都会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
对方喜欢或不喜欢你,你能察觉到吗?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晚熟的人,磨炼过心智,积蓄了力量,反而会厚积薄发,后来居上。
拥有敢爱敢恨的真诚,豁达乐观的善良,从容不迫的心态,命运就永远不会落入颓境。
晚熟意味着更痴,更笨,也更慢,一时难免会落下风,最终却能赢了人生。
言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共收录了十二篇作品,其中的绝大多数创作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被称为“后诺贝尔奖时期”的作品,也属于“破魔咒”之作。这些作品,以一个“讲故事的人”重新回归的角度,深入莫言“文学的故乡”,讲述了高密东北乡更加鲜为人知的故事,塑造了高密东北乡系列人物形象,形象展示了当代人生活的图景,深刻揭示了他们生存的困境和人生的要义,体现了莫言新的思考、新的创造和新的境界。
众所周知,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奖分量不小,莫言能够获得,足以说明实力。但实力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我们普通人大可以买他的作品来见证一下。但在我看来,莫言确切是个大师,比如说,上面的文字,便是好的佐证。
这是一本他打磨了八年的小说,当中写的又是他回到老家后的种种经历,比如说表弟的妒忌打击与迫害啦,在村里大肆传播他的谣言啦,莫言伤痛地接收这一切,却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在了新作《晚熟的人》中。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如果感兴趣,点击商品卡,即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