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评论员 逯海涛
校园规划效果图。图源: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园官网
备受关注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筹建工作有了新动向。7月12日,省委书记易炼红会见了陈十一、虞仁荣、张东晓等校方相关人士。据介绍,这所新型高校将定位于“对标国际顶尖高校,努力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有人说,这是一座宁波版的“西湖大学”,也是浙江努力打造新型高校的又一次突围。它卧于甬江之滨,正向世界级高等学府的目标高歌猛进。
“新型”本身并没有明确定义,不仅是浙江高教矩阵中的“新”面孔,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导向。近年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正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赋能点。而发力建设新型高校,则成为切换赛道的关键一招。无论是已经声名鹊起、初见成效的西湖大学,还是今年启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研究院,再到筹建中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小而美”“专而精”“新而活”的新型高校,承载了浙江高等教育“突围”的全新可能。
拔节生长的新型高校,呼应了时代所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教兴国。20年前,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就已被纳入“八八战略”。当前,浙江正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排第一位的就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而教育则是基础。今年以来浙江着力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建设高水平大学”被列为实施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的重要一环。包括筹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在内,一系列“创”字拳,将更好发挥高校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打造新型高校,也是补短板之举。客观来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浙江高等教育总体实力和组合效应亟待加强。目前,浙江高等教育除了布局较为集聚,均衡性不足外,知名高校也明显短缺,亟需补齐高校对科技创新贡献度不足这一短板。浙江向来以体制机制的“活”著称,在发展高等教育上,也在不停探索新路子。这些新型高校,或以治理体系创新、或以培养模式创新、或以科研制度创新,在“试验田”上敢闯敢试、精耕细耘,为补齐补强高等教育短板增添重要砝码。
建设新型高校,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浙江历来 “人文渊薮”,尊师兴教的风气自古浓厚。近年来,民间力量、资源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籍企业家历来热心公益、勇于担当、重视教育,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教研机构的办学过程都是如此。越来越多财富自由的企业家、投资人关注国内基础科研教育,捐资助学蔚然成风。虞仁荣先生本身就从事芯片行业,资深业内人士出资办学,也将更好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共同体。
正如“玻璃大王”曹德旺曾经说的,“我去办一所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中国多一所大学,而是要做一次探索和改革。”浙江的新型高校正迎风而起,也必将闯出一条崭新的汤汤大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浙江日报

1902万获赞 105.5万粉丝
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