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7月11日消息(记者侯凯奇)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聚落遗址、大型的梯形环壕、神秘的镂空人面陶盆,杨官寨考古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发现,让这里成为规模庞大的庙底沟文化时期重要聚落,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古价值,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日,央广网陕西频道联合陕西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开展的“寻根千年 尽‘陕’尽美——中华文明探源陕西之旅”网络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的杨官寨遗址,实地探访该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情况与最新成果,窥探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蛛丝马迹与波澜壮阔。
杨官寨遗址南距泾河约1000米,位于“泾渭分明”之畔西北4000米处,地处关中平原的腹心地带。2013年5月,杨官寨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2017年先后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国家文物局将杨官寨遗址纳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相关考古研究已纳入“考古中国”重点项目。
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镂空人面覆盆形器(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我们对遗址进行可续、系统地调查和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例如重唇口的尖底瓶、纹饰精美的彩陶盆、彩陶壶等,经过对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物进行比较分析,以及碳14测年等一系列工作,可以得出结论,杨官寨遗址是仰韶中晚期庙底沟文化一处规模巨大的聚落遗址。”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杨利平介绍,如果说此前在西安市周边发现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全面反映了仰韶早期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繁荣面貌,那么杨官寨遗址则反映了承接这一时期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
自发掘以来,杨官寨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陶、石、骨、玉器达数千件。代表性陶器有尖底瓶、彩陶盆、夹砂罐、釜、灶、大口罐、瓮、缸、筒形罐、鼓等,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骨器。每一类文物都体现当时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墓地内出土的极具观赏性的串珠,共计829粒,总长近95厘米,高超的磨制、切割、钻孔技术,可以让我们管窥当时的石器加工技术。
在出土文物中极具代表性的是镂空人面覆盆形器。杨利平介绍,类似这种人面饰陶器杨官寨遗址出土较多,用镂空、浮雕、贴塑、戳印、刻绘、彩绘等方式,在陶盆、陶钵、泥饼、夹砂罐、陶环等器物上,制作人面的形象。结合出土位置、器物造型、功能设计等方面,有专家推测,这些特殊器物可能与祭祀或者巫术有关,可能是特权阶层在进行大型祭祀活动时使用的祭祀用器,反映出当时先民的精神追求。
据了解,杨官寨遗址是近年来所发现的距离西安最近、影响最大的大型仰韶时代遗址,首次构建起庙底沟文化聚落的整体布局,为庙底沟文化聚落的研究找到了一把理想的钥匙,对于庙底沟文化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的认识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杨官寨遗址环壕西门址(央广网发 杨利平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杨官寨遗址首次发现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环壕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一直是用于防御的建筑工事,对后期城市防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杨官寨平面呈梯形,总长达1945米,宽10~15米、深3~5米,壕内面积24.5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一发现填补了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环壕类遗存的空白。
杨利平向记者介绍:“半坡、姜寨等仰韶遗址发现的环壕均呈不规则圆形,而我们在杨官寨遗址发现的大型环壕平面形状呈梯形,已经出现中轴对称布局,包括大型墓地、门址、制陶作坊和中央水池遗迹,这种有序的规划和布局,表明这里曾经存在着高等级的、具有一定发展高度的史前文明。”
每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不仅可以揭示物质文化发展的阶段和水准,更是探寻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实证。杨官寨遗址发现的种种遗迹和文物为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社会组织、先民生活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南区制陶作坊区(央广网发 杨利平供图)
除了环壕外,考古专家还在杨官寨遗址南面发现一组仰韶晚期窑洞式建筑群,距今5000左右,这是关中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在成排的窑洞式建筑中,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陶窑,每一个窑洞式建筑的门道两侧都有一个烧制陶器的陶窑。足以见证制作陶器是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官寨遗址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自2004年至今发掘面积约3万平方米,目前发掘只是揭开了她的冰山一角。”杨利平说。
遗址东区墓地发掘区全景(央广网发 杨利平供图)
据介绍,为科学保护杨官寨遗址及周边环境,合理利用、充分展示杨官寨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遗址环境等内容,计划依据杨官寨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在保证遗址本体安全的前提下,规划建设面积61.24 公顷(包括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整体范围)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
按照规划,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及展示需要设置展示服务区(入口)、遗址展示区、展示服务区(西侧)、考古研究区四个功能片区,将博物馆、考古展示、考古研究、城市公园等功能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依托遗址形成展示节点,并以贯穿遗址公园的东西向主要观光游览环带对各节点进行串联,形成“一环、一带、一心、四片、多点”的空间结构。
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整体提升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在有效保护遗址的前提下,提升遗址周边环境,为社会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可在科学推进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利用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遗产教育、文化休闲、市民游憩等活动,使其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同时,通过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杨官寨遗址也将被打造成一处集考古发掘研究、公众考古宣传、文化遗产展示、城市园林绿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胜地。
杨官寨未发掘的区域还沉睡在地表之下,等待考古工作者去探索与发现。如何保护和利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去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期待文物工作者给予更多破题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88万获赞 455.1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