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中国这二三十年发展迅速,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比八九十年代都要好很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更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花精力了。遥想我们八零后的童年时代,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是散养的,重视点的父母,也就是过问一下学习成绩,至于给孩子补习查漏,检查作业,那绝对是凤毛麟角。而今,不管你愿不愿意,班级群里的“家长作业”,你或多或少是逃不开的。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花精力,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觉得是要分开来理解的。

这句话放到国家层面,那是无比正确的,因为没有教育,国家就没有未来,说详细一点就是,没有教育上的投入,出人才的层次与数量,就无法满足科技发展的要求,而科技是强国之本,所以可以说,教育上多投入,是强国的基础。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成长学习环境,就是为国家的未来负责。所以我觉得,国家对教育投入再多,都不嫌多。

那如果把这句话放到基本面,对一个家庭来说,就不适用了。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不愿意孩子“吃苦”了,要什么给什么,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略窥一二了。那就是,优秀的年轻人,出现的越来越少了。流行躺平了,自嘲“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有人说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房价太高,把年轻人的斗志压垮了;有人说这是大学扩招的后果,人才不值钱了。我觉得这对大学多少有点冤枉。再差的大学,你要是想学,肯定是能学到东西的。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学生,毕业了什么都不会。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技能,自然不好就业。比压力,跟当年老一辈顶着三座大山的时候,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归根结底,还是现在有的年轻人吃不了苦了,吃不了苦自然就没斗志。

不管经济条件有多好,给孩子提供基础的学习条件,就是普通的吃穿用度,安静的学习环境,已经很好了。过年过节过生日,可以给孩子送一份礼物,以营造家庭温馨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孩子如果有额外的要求,那就需要付出劳动来获取。物质上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常需求,什么是攀比虚荣。

孩子从小过的太安逸,什么都是“我就要”,如果一味地满足,会导致他的世界观畸形,长大了就不愿意付出劳动,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怨天尤人,这无疑是错误的。想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必须让他能“吃苦”。让他明白,“想要的一切必须通过劳动获取”。换句话来讲,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生活是艰辛的,幸福,需要自己的努力付出去争取。

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这一点,一味溺爱的,往往是祖辈,通常是“忍不住”,另外一种是,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用钱摆平一切事,往往只是“求心安”。

国家在教育上不能穷,要在教育上舍得花钱,但读书对个人来说,却是一件辛苦的事,所以孩子不能吃苦,也就无法读好书,花再多的钱也没用。可以说,国家要想搞好教育,家庭要想让孩子读好书,就必须让孩子学会“吃苦”,能吃苦。

最近一些年,“读书无用论”又被有些人奉为圭臬,他们的依据是,很多没上什么学的人,照样开公司赚大钱,反而是那些名校毕业的,还要给这些人打工。其实,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世上没有任何事是绝对的,没有人能确定,自己就是“幸运之子”,对普罗大众来说,想要改变命运,上学读书,肯定比没有上学读书的人,概率要大得多。

况且,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限于他能不能赚大钱,学习的目的也不应该局限于能不能赚大钱。能赚钱养活自己,让家庭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过是学习最基础的目的。

至于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改天再聊。

举报/反馈

逍哥plus

22获赞 8粉丝
逍遥影像,和你一起逍遥看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