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经高喊“上帝死了”,从宗教思想转投了哲学门下,而霍金又在《大设计》的开篇宣称“哲学已死”,明言现代哲学已经跟不上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了。哲学似乎总是被我们束之高阁,但其实哲学和上帝(宗教)与物理学(科学)一样,都是自成一系完整的世界观,并且现在深刻地影响现代社会最接地气的学科,现在包括国家制度、法律乃至价值观等都是哲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哲学虽然看起来有点深邃和繁杂的学科,但他也有着清晰的脉路。简单地了解现代哲学,对我们日常认知不无裨益。
一、西方哲学的历史源头
现代哲学,主要是西方哲学史发轫于公元前800年左右的古希腊雅典城邦,那时出了一个哲学先贤苏格拉底,不过他就是太聪明,经常怼人,有点不合群,当时所谓的民众法庭觉得他从事哲学活动,“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用民主的“狼人杀”投票的方式,把他投死了,第一次注解了什么叫“暴力民主”。
后面雅典城邦被马其顿城邦征服,征服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大帝,而他老师则是亚里士多德。于是古希腊哲学就通过亚历山大帝国传播到亚非拉各地,也传播到阿拉伯地区,这也为后来哲学复兴埋下了火种。
后来罗马帝国兴起,以基督教立国,形成了政教共治的局面。起初的基督教很妖孽,禁锢着当时人们的思想,终于基督教在经过几千年的分裂和革新之后,现在变得更具有人文色彩了。
宗教的存在是非经验领域,在当代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看来,宗教信仰有些领域是好用的。
哲学于是就在中世纪就断了香火,欧洲人步入了千年的黑暗中世纪,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在反思过去对于世界的无知,又从阿拉伯人那里找回了古希腊哲学的火种,从而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大门。
二、西方哲学主流思想的变迁历史
哲学的第一思想是怀疑论,只有对这个世界有了怀疑和疑问,才能开始追寻世界的本质、“我”的本质以及生活的本质之类。
首先是“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出场了,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待商榷和怀疑的,因为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我们感知到的一切是真是假(这点比较契合电影《楚门的世界》那样的设定)。
他自己也觉得无解,只是隐约觉得,虽然“我“有了怀疑,其他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但至少这个“我”是确实存在的。 于是这样的哲学怀疑,顺流发展下来就形成了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些思考的背后都是一套理性的逻辑思考。哲学家于是在理性主义的趋势下,去探求他们心目中的真理。
最早,在人们心目中的真理是如同宗教信仰中“神”一般的绝对的“存在”,最终一群人左思右想,不断完善理论,形成了一套“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在无法用经验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对世界本质进行猜测,追求绝对的真理。
在笛卡尔之后,斯宾诺莎则用了更加理性的工具,用公式语言推到这个世界的道理。他用了几个基础定理和公理,试图推出剩余世界的真理,但这种数学思维推理复杂的世界,是有限、非创新性和钻牛角尖式的。
不过这些思维推导的方法在哲学发展上起了不少的作用。后来还发展出了了科学思维(经验归纳法),其与数学思维(推导演绎法)开始了二虎角逐,这也是世界认识论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争斗。科学派哲学家发现演绎法(数学法)不能带来新知识,简直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死循环。而数学派哲学家怀疑归纳法(科学法)总是不怎么让人全然信服,毕竟用有限的归纳去解释无限的世界,或多或少有点主观臆断。
后来横空出世了另一个天才,休谟。他觉得前面科学式的经验主义和数学式的理性主义都有缺陷。他觉得这两派的人吵来吵去,谁也没有说服谁,那么是不是说明,可能人本来就没有能力回答“何是真实存在”之类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了“不可知论”的观点。
休谟这么一说,大家不都白瞎了。正在面红耳赤地在这里争论了半天,休谟一张冷脸地对大家说,你们别做挣扎了,世界是不可知的,因果律和人类理性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
虽然休谟这么有自信地说,但现实中,我们明明又能感知到一些事物和一些规律。想到这里,后来的哲学家们都觉得脑阔疼。 这时候又如有神助地出来了一个康德,解开了人们认知和现实的分裂。
他认为世界大体可分为两类:不可被人感知的“物自体”,还有剩下的可感知的部分,而人的理性在后面这部分里面才能发挥作用。
这种把人的理性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想法虽然调和认知和客观的矛盾,但对于爱思考的哲学家们,觉得很难受,哲学本来就是追求“本质”的问题,照这样的说法,我们还是回到了不可知论里面去了?
于是这个时候黑格尔,跳了出来,他突然发现,尼玛之前的那些哲学家都是一根筋地“形而上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的。他们都是预先假设了一个所谓“真理”,然后去苦苦寻找,却实际上把自我和真理割裂开来了。
于是黑格尔提出划破哲学黑暗长空的观点:我们其实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对世界的研究和改造的同时,其实已经在改变世界了。他觉得“真理”并不是固定不动地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真理本身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真理”是一个运动的、相对的,它并不是不可知的,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去越来越接近真理,这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从这里学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解封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另一扇大门。据说在黑格尔之后,还没有出现能这样做系统性突破的哲学大家了。我们日常所熟知的马克思哲学,更多的功绩是把哲学应用到了历史和政治中。
就这样,枯燥的理性哲学到了后来似乎没有什么肉可嚼了。不曾想在20世纪,科学开始突飞猛进,各种细分学科在追求世界本源方面涉足更深,先有牛顿力学揭开了物体作用背后的神秘面纱,后有心理学直接染指精神领域,进化论更是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认知,相对论的宇宙观以及量子力学更是冲击了人类几千年来的对于世界的认知。似乎科学再这样发展下去,几乎就要接管“哲学”的职责了。也怪不得霍金在《大设计》开头就高呼“哲学已死”。
哲学发展到后来,其实是更实用化和接地气了,比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再到后来的美国的立国之本的实用主义哲学,都直接影响了世界政治和文化的走向。
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先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虽然在被完善修正,但却都有其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比如现代量子学揭示了这个世界的一些不可知性,反而反证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物自体”的观点。
对于哲学的探究又回到了部分“不可知”的原点,既然客观世界真的是有点不可终极理性可知的,那么对于后来者的我们该怎么继续探索?该怎么理解“真理”和世界的本源呢?
三、现代人该怎么理解和将“哲学学以致用”
当下普遍接受的是一种“主观真理”的世界观。简单讲,就是很多真理一旦被说出来,就不是真的“真理”了,和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的猫”很相似,“生”和“死”的叠加态是“存在”的全部。这个其实也可以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来总结(原来西方哲学的终点是道家哲学)。
我们现在得出这么一种结论:对于哲学问题,只可能存在主观真理,不存在客观真理。这个世界有些东西能说得清,有些东西我们说不清。比如我们对于艺术审美的“主观感受”的“客观存在”,我们也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们也知道,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改变世界,通过自身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可以让自己更接近所谓的“真理”。
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这个“初心”何尝不是也在改变的吗。我们曾经理解的永恒的“真爱”,也何曾不会因为世界和自身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追求生活中原本的那些幸福和快乐的物化的东西,何曾不会因心的改变而体验感不同。
世界的本质有很多智慧的人在继续探索,而对于个人来说,人的本质无非是在探索人生真谛的这个“过程”和“体验”。
觉得有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后续继续分享有趣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