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提升旅游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文旅产业品质,赋能乡村振兴,奋力谱写甘谷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文旅资源抓融合。全县着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做深做强文旅融合新篇章,通过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持续厚植文化底蕴。一是立足丰富文旅资源。甘谷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7处,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2处;2A级旅游景区4处。全县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持续放大“华夏第一县”品牌效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聚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着力深耕文化资源。全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发展“三位一体”总体思路,紧盯打造全域旅游、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目标,将全域旅游作为实现甘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抓手,不断深挖文化和旅游特色资源,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建设文化和旅游项目,打造节庆活动和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不断提升“华夏第一县”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增长极”,带动百姓增收致富,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坚持传承文化资源。讲好伏羲诞生故事,传承弘扬伏羲始祖文化,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共享,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甘谷县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深挖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旅游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不断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乡村旅游出特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乡村游助力产业振兴。一是持续加强文旅资源转型升级。坚持以旅游转型升级为出发点,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深入挖掘乡村资源,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业持续平稳发展。全县现有大像山、姜维墓、古坡草原、天门山等景区景点20余处,乡村旅游合作社4家,初具规模农家乐经营户8户,开发了甘谷辣椒、甘谷花椒、甘谷麻鞋、甘谷剪纸等10个品牌100多种旅游商品和土特产品。二是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依托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大力推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拓展红色旅游市场空间,广泛宣传红色品牌,红色旅游工作日益凸显,市场吸引力逐步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先后建成礼辛镇红军长征纪念馆、礼辛红军广场、古坡镇上店子红船广场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创排了大型红色主题秦腔现代剧《激流飞渡》,得到社会一致好评。三是持续推进乡村旅游项目。以点带面启动古坡草原、古坡花谷、上店子红船广场、白家湾古风台等景区景点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了新的突破。重点扶持大像山镇五里铺村、古坡镇瓦泉峪村、八里湾镇中岔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重点打造以磐安镇沐浴梁文旅农康融合示范带、磐安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磐安镇张家沟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安远镇陇上椒万亩辣椒育苗基地、安远镇巩川村反季节樱桃基地、八里湾镇中岔农耕文化园、八里湾镇陇上椒辣椒加工基地、礼辛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庄镇千亩万寿菊种植基地等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有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形态更趋丰富多元。
旅游开发带全局。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按照“改造道路、提升绿化、适度造景、完善功能”思路,实施天门山公园景观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7525.06万元。依托天门山甘谷县委旧址红色文化,切实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深度融合,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精髓和甘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委托广州博厦建筑设计院对古坡草原景区进行规划,依托国家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万元、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100万元、省内预算资金100万元、森林体验教育中心40万元以及县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49.25万元,整合5个项目389.25万元,在古坡草原景区新建仿秦风格游客中心一座。三是强化“文旅+”深入融合引领,开展前提设计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推动文旅与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谋划大像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