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好像是艺术家身上的标签,普通人一般很难理解这些艺术家所作所为,只有当他们精美绝伦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才会感叹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艺术细胞。
只不过这一类艺术家,在特立独行的背后往往还会被冠以“疯子”的名号,就如沙耆。
1914年沙耆出生于浙江一户相对殷实的家庭里,因此即便当时社会动乱,沙耆还是有书可以读,也有机会追寻自己喜欢的事业,那就是画画。
这在穷人眼里是“不务正业”,但是在沙耆眼中确实堪比精神食粮的存在,如果一天不让他画画,简直可以要了他的命。
年幼的他没事便窝在房间里涂写画画,即便是在外面他也能就地取材,画上一副自己喜爱的作品。虽然那时候的他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但是由他所做出来的作品,自有一派天然纯真在里面,也有着一批自己的受众,然而即便如此沙耆还是孤单的。
直到他20岁那年,在父亲与兄长的引荐下,他见到了徐悲鸿并且拜他为师,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声名鹊起的画家时期。
跟着徐悲鸿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沙耆在其建议下前往比利时留学。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绘画技巧,也拓宽了他的视野,为其后面创作奠定了基础。
1939年沙耆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以极为优异的成绩毕业,当年作为全科都是A的他,可算是在一众白人中刷爆了存在感,人们纷纷感叹他的成绩,也感叹他惊人的天赋。
毕竟绘画这种艺术,仅仅有技巧是不行的。
毕业后的沙耆并没有选择立刻回国,而是在欧洲开始了自己的绘画游学之路。他去过很多国家,也在这段时间绘制出许多作品,他也参加过许多展会。这些作品慢慢汇聚成一个个奖章,其中“优秀美术金质奖章”就成为了他实力的象征。
更绝的是1942年沙耆绘制出的《吹笛女》被皇后伊莉莎白收藏。
这种被世俗的肯定其实是对艺术家很高的一个评价,毕竟如果你的作品只有自己能够理解,又如何能够打动人心呢。只有被所有人都接受的作品,才能被称得上是真正的作品。
就这样沙耆用仅仅十来年的时间,就让自己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艺术界。可以说这十年是沙耆的黄金时代,只是造化弄人沙耆所有的荣光几乎就在1946年“戛然而止”了,因为在这一年他由于各种原因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疯子”。
也许艺术家的世界我们真的不懂吧,直到如今我们也无法得知他为何会突然患病。不过天才就是天才,虽然这个疾病极大程度上扰乱改变了他今后的生活,但是他的艺术作品并没有因此停滞,甚至有了更高造诣的发展潜质。
沙耆患病后就选择了回国,回到了他出生的那个小山村,由自己的母亲照料他,令他感到温暖的是,自己的妻子还把儿子也给他送来陪伴他。
可见沙耆虽然饱受精神病的折磨,但是家人的温暖还是让他对世界抱着爱意。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即便沙耆发病后,他的作品还是那么震撼人心。
沙耆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会脱掉衣服四处奔跑,亦或是躺在山坡路边上,好像是在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同时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拿起画笔,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就这样大量作品在他发病时期被保留了下来。
传言他的画作被一个台湾人用几块钱就在村民手中收走,多年后这些画作都被拍卖到几百甚至几千万的价格,还有价无市。足以见得即便人家沙耆生病了,但其绘画实力还是吊打众人的。
绘画就这样贯穿了沙耆的一生,等他真正年老的时候,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又开了一次画展。此时他的精神已经很稳定了,站在画展里的他看着自己的作品,回顾自己的一生,虽然这个世界令他无比痛苦(指生理上的精神折磨),但是这个世界又令他感到无比温暖。(家人对他的陪伴,左邻右舍对他的善意)
在这样矛盾的思想下,沙耆于2005年走完了他充满意义的一生,享年91岁。
沙耆被称为是中国的“梵高”,他虽然身患疾病但仍旧心向光明。他的作品是积极向上极具美感的,可见即便被疾病折磨,他也有内心纯净至美的时刻。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对未来的渴望,而这也有助于我们从逆境中挣脱,走进一个至纯至真至善的艺术家世界。
也许这就是天才艺术家,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吧,即便他曾经被人称为“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