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关系中,发觉对方有意无意地总喜欢找借口,拖延或逃避问题,不太愿意正面沟通,很少袒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情绪也倾向于藏在内心自我消化,害怕冲突,话题终结者,以自我为中心,比较难以建立更深入更亲密的关系……

有上述一些行为表现,你可能摊上“回避型依恋”的伴侣了。

“回避型依恋者”通常会有的话术总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

“我不想(不会/不愿意/不喜欢/不需要……)”

“我没有办法……”“我真的不……”

“我没事”“你不用……”“不要……”

“没什么好说的”“就这样吧”“算了吧”“好了吧”

一定要/非要……吗!

……

你会发现,从语言角度来分析,回避型依恋者在关系中,倾向于只表达自我感受或意愿,而忽视对方接收这些信息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种过于自我的表达方式,容易给双方沟通及相处带来困扰。

比如,一言不合就“冷战”,而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还须抓“主要矛盾”:

从“回避型依恋者”本身的特点切入——既回避,又依恋。

亲密关系中,若不能洞察“回避型依恋者”语言或行为背后的内心独白(overlapping sound,OS),只看到ta的“回避”,看不到ta的“依恋”,就被对方的表象“节奏”带偏,在关系中更为被动。

想要改善和“回避型依恋者”之间的关系,欲速则不达,有必要先深入了解和重新认识一下ta,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让感情慢慢“升温”。

1

回避型依恋者惯常言语

背后的内心OS是什么?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也未必是真。

回避型依恋者嘴上说的,跟内心想的,其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一旦ta表达“我不想(不会/不愿意/不喜欢/不需要……)”

内心独白可能是:

“反正也得不到,索性不喜欢、不想要、不需要”;

“反正迟早都会失去,不如先放弃”;

“与其等待失去后失落、失望、痛苦,不如先厌恶、抛弃,反倒轻松!”

嘴上说着“你最好离我远点”,际潜台词则是“但也别太远了!”

明明说的是“我没事”,那可能就是有事;“我还好”,那可能就是“不太好”。

ta不愿意吐露更多,只抛给你几个字:“好”“都行”“就这样”“先这样”“算了吧”……

潜台词:“我感到有压力了”“让我冷静下”

这个时候,ta可能真的不愿意沟通,想尽快结束话题,或者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反感甚至排斥,已经在有意回避。

有了不同意见或想法,但没有直接表达,用自己的语言反驳:“一定要……”“非要……吗!”

潜台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看法/决定)”“你需要尊重我的意见”

“我没有办法……”“我真的不……”

潜台词:“我暂时不想面对这件事/这些问题”

“我不想把情绪带给你,我自己消化吧!”

潜台词:“我更希望你能主动察觉我的情绪状态,如果能给到恰到好处的安抚是最好的,如果不能,那我也不指望你”。

语言有时候是误会的源泉,这在“回避型依恋者”身上,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明明直接表达会更省事,ta偏偏要拐好大个弯,让人费脑筋去猜。

对于亲密关系中另一半而言,和“回避型”伴侣相处,就是两个字——心累!你猜不到ta到底在想什么。

2

如何理解回避型依恋者

的“脑回路”和内心OS?

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看似高冷的回避型依恋者,也并非天生就这样。

或由于童年期在与抚养者的互动中,ta的情感需求被忽视,或内在需求未被及时察觉、回应和满足,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不安的“印刻”;

或由于曾在感情中受过伤害(爱情、友情、亲情),内心留下阴影,产生了逃避心理。

总之,后期为了进行自我保护,ta开始刻意在关系中保持距离,以减少失望和需求不被满足的挫败感——

想靠近却又刻意避开,想表达需求但害怕不被满足或被拒绝,于是将内在情感压抑,逐渐就形成“回避-依恋”模式。

即使在亲密关系中,ta也难以敞开心扉,对伴侣产生真正有温度的依恋,若即若离,让人捉摸不透。

01
怕暴露脆弱,而回避依恋

由于对从前的依恋产生挫败感,让ta对感情望而却步,或在关系中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袒露内心,表达真实的情感需求。

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ta在潜意识中认为,暴露弱点非但得不到关心,反而让自己自尊心受损,内心受挫,带来失望和痛苦。

这种失落感会令自己十分痛苦,为了避免失去,ta尽可能避免一切开始,索性就将自己的情绪或需求隐藏起来。

ta往往故意拒绝你的关心,或借口推开你,假装自己并不需要关心或陪伴,其实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ta想依赖你,但敏感且自卑,不愿在语言或行为中体现出来,不想让自己显得脆弱、无助。

遇到问题宁愿自己解决,也不与伴侣商量,ta潜意识中认为,需要帮助就会暴露自己的“软弱”,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更不能让对方抓住把柄。

ta尽可能回避帮助,以证明自己根本不需要被帮助,尽量减少互动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

其实ta的正话反说,或是顾左右而言他,只是想掩饰内心的真实需求;

ta努力地将情绪和脆弱隐藏起来,不被看见,其实是以自我封闭,来挽回并保留内心仅有的安全感。

ta看似处处回避依恋,其实内心也渴望被关注、被温暖、被照顾、被帮助。

02
怕信任落空,而保持距离

由于早先的信任落空过,“回避型依恋者”自带疏离感,骨子里不太相信对方能满足ta的内心需求。

在关系中警惕性比较高,ta会质疑对方的真实意图和动机,不愿相信对方真正关心ta,潜意识认为所有的关心都是另有所图,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或偶然相信一次之后,得到的却是失望,于是在内心验证并强化了自己的想法:“果然,对方并不值得相信”,往后也都遁入自身的“舒适区”,不愿意突破界限。

过往未形成的良性依恋关系,导致ta对亲密关系缺乏信任,时不时在内心产生这样一些自我强化

“我不喜欢甚至讨厌亲密关系”;

“我不能过度依赖亲密关系”;

“逃避和保持距离,可以让我获得安全感”;

“回避型依恋者”拥有很强的“距离感”,与伴侣的关系仅仅维持在一种很浅的层面。

害怕关系过度亲密,对方了解到真实的自己,好感度会降低,索性就保持距离。

每当ta不安全的依恋系统被激活,ta就开始急速地给关系“降温”,退避到一个自我感觉相对安全的距离,并尽可能延长独处时间,让对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为了避免信任再次落空,所以刻意回避信任,本质上也是为了自保,害怕被辜负、被伤害的心理在作祟。

03
怕引发冲突,而回避沟通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自尊心强,害怕受到批评和伤害,害怕一旦有冲突,就会破坏甚至失去关系。

因而ta宁愿保持缄默,用回避来抵消冲突可能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

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言语,ta尽可能避免一切沟通,扔给对方一个棘手的“冷战”局面。

你想解决问题,ta的内心活动却是这样:

“只要我不说话,争吵就没办法发生”

“只要我足够有耐心,回避的时间够长,冲突就会过去”

这个时候,你越是步步紧逼,ta就越想逃离。

总之,和“回避型依恋者”相处,你可能会有一些焦虑、疏离、被拒绝、不被喜欢、不被认可与在乎的感受,但这并不代表回避型的人内心真的想疏远你,ta的爱只是比较含蓄。

那么面对回避型伴侣,除了拥有强大的心态,掌握一些相处和沟通方面的技巧,也更利于关系的推进。

3

怎样跟回避型依恋的人有效沟通?

回避型依恋者之所以回避,本质上还是由于,ta内在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就需要伴侣能够觉察并提供这种需求补给。

01
稳定自己的能量场

与“回避型依恋者”沟通会比较有压力,不要因为对方的“回避-依恋”行为而质疑自己。

虽然回避型伴侣的以自我为中心、冷漠、疏离让你感到受伤,但不要把错误归咎于自己。

这不是你的错,你首先不要自我内耗。

对方如果一再“回避”冲突,你也自乱方寸,那么“冷战”的局面就不好收场。

其次,与回避型伴侣相处,你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更多,姑且称之为“爱的代价”。

选择了ta,在被对方优点所吸引的同时,也就势必面临要接受ta的缺点的挑战,哪怕那缺点有99%,那1%的优点,可能就是你之所以喜欢并选择对方,以及坚持下去的理由。

明白自身需求以后,会有一个相对“清明”的思想环境来进行决策,不让问题持续“发酵”。

能够正视你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即正确应对对方的“回避-依恋”行为,这是缓和矛盾冲突的关键。

02
给ta多一点耐心和时间

和“回避型依恋者”相处,多了一些负重前行的路,需要你去不断充当那个相对成熟,可以向下兼容的人。

这其中,少不了时间和耐心的加持。

解铃还须系铃人,你可以带ta一起认知“回避依恋者”的行为特点,帮助ta规避一些问题。

告知ta有之前受挫的经历,存在回避行为是正常的,这并不是罪过,也并不是不可救药,更不是一生需要背负的“枷锁”。

ta慢慢愿意正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理解你的不易,和你一起面对现实,并从内在做出积极调整。

03
及时觉察对方的情绪状态

也就是,学会“察言观色”。

比如,通过对方表情、情绪的变化,来判断ta的心理活动或内在需求,适当给予照顾和安抚。

ta看起来有点疲惫或焦虑,这个时候上前沟通并不是最好的时机,一句暖心的安慰,一杯送到手边的热水,反而会比较有帮助。

ta表情比较严肃,沉默寡言,心事重重,至于被什么事情困扰,你可以尝试询问,如果对方有所回避,并不想告知,也不用刻意地想打探详情, 一味地质问效果会适得其反,先不去打扰ta,等待ta自己平静下来。

ta看起来比较生气,你就识趣一些,不要再用过激的言语去激怒对方,寻找恰当的时机再沟通。

04

冲突产生时,学会正确解读

和回应ta的“口是心非”


不要只听对方“说了什么”,更要学会去分析对方“没有说什么”。

看似高冷的“回避型依恋者”,内心实际上是个“胆小鬼”。

极度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由于害怕被伤害、害怕失去而建立起一层“防御机制”。

ta表面的漫不经心,实际是想塑造一种让自己看似强大的假象。

ta嘴上说的“不在意”,其实是以假装不在意而掩饰可能会有的失望。

当冲突发生,对方的一再回避,可能是现实场景让ta感觉不舒服了,因此想逃避到一个安全的角落。

ta的逃离,也并不是真的想逃离,而是在亲密关系的“边缘地带”小心试探,一边开跑,一边回头看看你是否还在——确认你还在,心里才会感到安心,知道和你保持怎样的距离,是安全的,ta也不会轻易地越过这个界限。

觉察到在ta看似清高、冷漠的外表下,其实潜藏着敏感、脆弱、不自信、需要被保护等内心活动,你就不会因直观感受而内耗,同时放任对方独自钻牛角尖。

看穿了ta努力伪装,其实只为自我保护,就更能对其产生理解、共情与接纳。

冲突发生后,不要因为ta表现出的冷漠而真正疏远对方,适当给ta一些有边界也有温度的关怀。

比如,一个恰到好处的玩笑,也许可以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一句真诚的道歉,可以缓解对方心头的不平;

比起质问,一句暖心的安慰,更能化解尴尬。

05

创造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值得信赖的沟通氛围


了解了ta“回避-依恋”人格背后的障碍,就会知道,其实“回避型依恋者”内在真正需求的,说到底还是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

对于“回避型依恋者”而言,拥有一个懂得共情和理解的伴侣,可愈内心一半的旧疾。

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营造一种安全和值得信任的相处空间,让ta置身其中,感到安心。

可以经常给ta言语上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帮助ta增强信心。

比如,可以真诚地告诉ta:

“在我这里,你不需要伪装和担心,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别怕,我懂你,所以不会离开你,你可以放心地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ta感受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对你敞开心扉是安全的,ta会愿意对你表露更多。

此外,行动方面,从点滴小事中给予帮助,使ta慢慢产生信任。

比如,当ta偶尔尝试在你面前暴露脆弱,不要无视ta的处境,看见并回应ta的需求,会让ta对你产生更多依恋。

06

沟通需要把握尺度,

尊重对方的“界限感”


对于“回避-依恋”型伴侣而言,过度的亲密会让ta产生不适;

与之对应的,有明确的“界限感”,则会让ta感到相对安全、舒适。

一旦感觉自己的界限被侵犯,ta就会开始逃避,考虑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尊重对方的“界限感”。

明白ta所树立的边界,并不是抵抗亲密,而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就无需再步步紧逼,否则你追得越快,ta逃离得越远。

ta感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会相应减少回避的冲动。

比如,有时候遇到问题或烦恼,ta可能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去自我消化情绪,给自己及时充电,适当给予ta一定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能让ta好感倍增。

ta喜欢独处,那就让ta先独自待一会儿,尊重ta的意愿。

你可以这样告诉ta:

“别担心,你的界限我不侵犯,如果你不喜欢被打扰,那我等你先消化一会儿,自己能走出来是最好的”。

“但是你如果有想不通的问题,也不要自个儿钻牛角尖,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面对、共同解决,好吗?”

你给予了对方尊重、共情和理解,没有破坏你们之间的界限,这会给“回避型”伴侣极大的信心,也让ta逐渐减少心理防备。

总之,遇上“回避型依恋者”,是不幸中也带着幸运。

不幸的是,“回避型依恋者”的“回避”行为,经常让你备受困扰,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去维系你们之间的关系;

幸运的是,“回避型依恋者”往往也比较慢热,在ta冷漠的外表下,其实也藏着一颗等待被焐热的心,当ta发现你的真诚、值得信赖后,当ta可以从你这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属感,ta也会回馈你的真心。

愿意接纳ta身上的缺点,也愿意给ta情感上的关怀,懂得尊重对方的“界限感”,找到一种适合你们彼此的相处模式就好。

举报/反馈

陈曼心理

5万获赞 1.5万粉丝
专业解答婚恋心理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