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隔江尘一镜开,清虚疑是小蓬莱。

树色暂迷汀雨后,江声如咽海潮来。

渔舟荐宿傍清江,灯火荧煌月一窗。

......


水是靖江的灵魂,这一点在地名上已经直白的表现了出来。靖江古称马驮沙,又名骥沙、骥江、骥渚、马洲、牧城、阴沙。因为马驮沙具有“扼江海门户”的作用,“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又因濒临长江,是一座江边城邑,因此得名“靖江”。


“命里带水”的靖江人,就诞生在长江边上。水系靖江的图卷,依着长江铺展。靖江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沿着江、河、港、圩,市井繁华在画纸上徐徐展开,临水而生的靖江人的缤纷生活,也在长江边掀开一个又一个篇章。



小桥、流水、人家。上溯至清光绪五年的《靖江县全境图》,靖江整体格局始终未变,至今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港圩相间”的双棋盘格局。江河港闸,是刻在靖江人“DNA”里的故乡记忆。


清光绪五年(1879年)靖江县全境图 图片来源:《靖江地名掌故》



光绪版《靖江县志》载:“邑之水利,其支分者曰港。汇通者曰河。盖靖邑平衍如席,环四履无不耕之土。土高阜宜菽者,杂之三;卑下宜禾者,杂之七。其旱涝蓄泄之宜,全资之港。”在《靖江县志》里,还记载到,靖江有名称的河10条、港120条。至新中国成立前,靖江有港72条,横向河沟4000余条,可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


江水长流不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


近年来,以桥为“骨”,以水为“脉”,以闸为“关节”,靖江秉承“一闸一景观、一水一世界”理念,相继建成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下六圩港枢纽、十圩港套闸、新小桥港闸站、夏仕港套闸除险加固和上九圩港泵站等。



2018年,靖江市水利局筹建上九圩港泵站及配套河道工程,为提高我市沿江圩区排涝能力的关键工程,建成后曾多次举办过省、泰州的垂钓比赛。内堤有一处足球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在节假日来休闲踢球。新小桥港闸站东邻牧城公园,西接“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面临长江,灰墙黛瓦,体现了靖江的“渔文化”特征。


河港的变化,也带动着周边的变化。靖江越来越多老小区、建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横港边上,咖啡店、画舍等新潮生活方式小店开始变多,以往只有老年人爱走的港边,坐着许多年轻人,捧着一杯咖啡,聊着天儿感受市井氛围。有些虽然是新装修,但周边还是老建筑,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在这里完美契合、惊艳碰撞,为城市年轻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长江涌,靖江立,商贾繁华由此,一起回归繁华初始的地方,欢聚人生,启幕繁华。



城市因水而活,长江的支流蜿蜒流经人民公园。


年轻人爱热闹,喜欢去闹市区,总觉得逛公园是老年人才爱干的事,后来才明白,人生无大事,如果有,那就去公园走一走、放空。



靖江市人民公园位于靖江老城中心,占地面积近80亩,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它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原是一座私家花园。之后久经沧桑,几度巨变,成了公众开放的“公花园”,解放后易名为“人民公园”。窗棂、亭台、倒影、繁花,氤氲的水气、婆娑的叶影、蜿蜒的亭台,这里俨然是一个小园林,生趣盎然,颇有雅致。



人民公园不大,几分钟就能走完一圈,但里面的建筑与植物相融相依,有古石拱桥临清桥、1977年建成的三曲桥、1964年建成的观园桥,另有二曲桥和无名桥五座。亭、台、楼、榭、廊、凳不一而全,荷花厅、桂花厅、梅花阁、舒啸亭、远眺亭等,都是靖江人家庭相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小小的人民公园,聚集着附近的老靖江人,细嗅花香,静坐品茶,诠释着老靖江的悠闲生活。


苏氏园林的古朴雅趣和现代园林的便利实用,都能在此寻得,兰花和山水盆景更是扬名海内外,为公园增添了许多美谈。自盆景园迁入西郊公园后,又迎来了延续文脉的马洲书房。每天清晨,这里聚集着早锻炼的人群,打一套拳、跳一段舞,一天的精气神开始了;夜晚,人们在这里绕着快走锻炼,活动开筋骨,好有一夜安眠。这一片城市绿叶,由长江水滋养,靖江蓬勃的生命力和闲适舒展的自然万物,都生长于滔滔江水边。



靖江有着阡陌小巷,烟火人间的日常,也有着不断更新的街道与商业,延续新貌。


在靖江的生活,靖江人的白天,是交给生活的,为了生活奔忙、为了生活尝试、妥协、创造.....而靖江人的傍晚,是交给自己的,暮色四合,吃过晚饭的靖江人们,爱出门遛弯儿,就在家门口的河港边,时不时有三两人唠着嗑、有人夜跑、有人散步,还有人会开车到长江边,沿着江堤,江水一簇簇地拍打着岸边,抚慰着无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心绪。


在长江畔,每个靖江人绵延创造着不一样的生活。江水生生不息,成为记忆,无论靖江人走向世界何方,成就自我何广,最终生活何处,靖江人的故乡,就在记忆里、家门口的,河港间。


版权说明:部分内容、图文来自网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举报/反馈

微靖江

3737获赞 1220粉丝
为网友提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信息服务。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