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提出了一个神奇的六度分隔理论,理论表明:我们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六个,换句话说,最多通过六个人我们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尽管上述理论并不完善,但阐释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人是生活在一个联系紧密的关系网中,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其他人独自生存,就如同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一样。知名演员王志文曾说过一段话:一个会送礼、会求人的人,改变命运都非常简单容易,而那些什么都靠自己,不会跟别人发生连接的人,往往活了大半辈子一事无成,所以,太要强的人,命运一般不怎么好。且不说这段话具体的语境,他说明一个道理,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不靠别人,就能成功。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靠着父母的供养,如何能够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呢?如果我们不靠团队,真的能够把事情做好吗?如果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菜场、加油站、超市、学校这些,看起来没有和我们有任何直接联系的人和场所,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我们是否联想到那些在大山深处修行的人?他们貌似与世隔绝,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仍然离不开这个世界的人际网络(他们的随身物品、他们周围山区的居民都来自人际网络)。我们可能单靠自己成功,要想成功就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能在职场这个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如鱼得水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须适应和接受这个网络。
很多人强调个性,好像没有了个性就不是自己了。他真的能够随心所欲吗?我们生活在一个规则社会和人情社会,我们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个社会当中。一旦脱离这个网络,就变得一文不值。一个人平时喜欢披头散发的舒适状态,还喜欢穿着大裤衩和沙滩鞋。他这样的装束,在职场上是注定不被接受的,哪怕他是这个公司的老板。别人嘴上不说,心里也会腻歪。最终,他仍会穿上正装,束上头发,出现在公司,他要适应团队的规则。
接纳你的团队并努力让团队接纳你。只要你还想在团队生存,就必须适应它。我们都是一杯水,倒进什么样的杯子,就有什么样的形状。想打破杯子的人,最好的现下场就是和团队玉石俱焚。我们进入一个团队后,必须先接纳它,了解它的理念和运行规则,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就如同身体的排异反应一样,新人也会被排斥,要想被接纳就得和原来的细胞融为一体并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成为他们的一员。
和团队一起成长。企业里的元老之所以有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和企业一起成长过,有共同的经历和故事,这是无法替代的历史印记。要想获得团队的接纳,就要与团队一起成长,和同事成为战友。
对团队未来充满希望。如果你对团队没有希望,最好离开。有希望才有动力,有愿景才会有行动。团队和个人目标一致的时候,大家同向而行,相得益彰。反之,则相向而行或背道而驰,会消耗团队资源,导致团队的失败。“不合群”的人,最终会被团队排斥出去。
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每个人的能力和背景各不相同,对企业的贡献也不同。唐僧取经,离不开孙悟空也离不开沙悟净。找到自己的位置后,也就奠定了自己在团队的地位,才真的是“自己人”。
不要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职场有太多的算计和计算,大部分没必要。我们争的不是眼前得失,是长久之利。肯吃亏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吃亏”获得的成果不一定是自己的,但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一定是你自己的。多干点活,干活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经验,别人抢不走,学不到。
抗压能力要强,帮组织分担压力。职场压力很大,一定不能玻璃心,否则会被认为不靠谱或太矫情。只有和团队一起分担压力的人,才能和团队一起成长,获得“分红”。孙悟空之敢和唐僧“叫板”,是因为他能帮团队降妖除魔,是团队的“靠山”。
德才兼备,品性健康。任何一个正常的团队,都欢迎德才兼备的人。蝇营狗苟或者偷奸耍滑的人,最终都会被阻止当成是“癌细胞”杀掉。
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员,只有团队成功了,我们才可能成功。如果一个人成功了,团队却失败了,那他的光彩就暗淡了一大半,甚至还会背上“骂名”。既然我们都无法离开这个网络,就一定要利用好和经营好这个网络,让我们得到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