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关于爱情“本质”的认识,从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成为了历代哲学家争论的焦点。有人将它看作一种纯精神的爱慕,有人将它看作一种生殖本能,但它始终脱离不了与社会的联系。爱情具有社会的属性。

爱情是在人类社会中建构起来的产物,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时它被人类完全“禁锢”起来,成为了禁地,有时又被人类完全“解放”出来,变成了个人的自由。无论怎样,爱情都不纯属于私生活领域,因为爱情导向的是家庭、是下一代。它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它的错误观点和伪善行为将会给我们社会带来严重后果,爱情需要教育。

一、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在《爱情的教育》中集中论述了以下关于青少年爱情教育的观点。这些观点为教育者和父母对青少年实施爱情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帮助教育者和父母指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青少年对异性萌生爱情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从人类社会建立以来,爱情就一直是历代哲学家争论的焦点,人们想要努力去探明它的本质,爱情在什么时候产生,又在什么时候消失?爱情是在人的本能下自然产生的还是在社会中建构的?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爱情只有到成年时期才会产生,人在青年早期,在走上独立生活道路之前,不应该萌发爱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青年早期,年轻人恰恰对这种纯洁的爱情满怀思绪、执着向往。外界和教育者将青少年萌生的爱情当作不道德的、可耻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对青少年的道德精神的发展是有害的。”青少年对异性萌生的爱慕之情是他们青春期阶段正常的身心表现,是他们正常的心理需求。父母和教育者要尊重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社会需要改变“爱情无需教育”的观念

爱情问题常被以往的教育者认为是难以教育或无需教育的领域,这导致一些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常因爱情问题而受到挫折或伤害。爱情导向的是家庭、是下一代,它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它的错误观点和伪善行为将会给我们社会带来严重后果,爱情是需要教育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爱情不会自然地趋于高尚,要在青少年的爱情关系中去培养纯洁、富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如果在其他领域里,自发的个人生活经验不能代替社会对人的思想和感情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那么在爱情教育领域里就更不应该指望经验。”

3.父母应该学习如何进行爱情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和其他教育者在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之前,“需要首先弄清楚这种特殊现象的本质,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查明它的动力和原因,以对爱情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学习爱情教育的艺术,才能在这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加影响。而不能听其自然发展,即似乎一切都早已命中注定,不受外界的合理影响,也不能绝对服从某种规定,这两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苏霍姆林斯基将爱情教育看做是家长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4.爱情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青少年进行爱情教育是为了让青少年正确的认识爱情,懂得正确的爱的方式,树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爱情价值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这种刚萌生的爱情引入进一步发展智力和培养品德的轨道。”

父母和教育者要引导孩子认识爱情不是性本能呼之即来的产物,真正的爱情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精神心理领域的交往。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目的观既考虑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又考虑了孩子学业发展。这种目的观是让孩子将爱情转化为精神力量进一步去提升自我、发展学业,让孩子体验到内心深处萌生的这种美好情感的同时又不迷失在恋爱中而影响学业发展。

5.爱情教育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时,要尊重孩子的情感,理解孩子的这种情感。父母和教育者对孩子的爱情教育不能用粗暴的态度,不能简单地压制,要多从正面引导,使孩子认识爱情是一种正常的美好的情感并懂得爱情的道德与责任,“粗暴的态度最容易从男女青年的两性关系中驱逐出高尚、道德的审美因素,并把爱情的生物本能推到首位。”

教育者不能对孩子采取伪善的态度,应坦诚地与孩子沟通,“要善于概括生活中的现象,用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来说明和讲解。”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时要协调配合,只有父母共同一致的教育才能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父母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孩子学习人与人的精神交往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榜样。

6.爱情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精神财富,需要珍爱它。我们要肯定青少年心灵中的一切美好、高尚的品质,引导鼓励青少年善于利用这种财富去进一步发展智力和提高品德修养。我们要给孩子讲清道理,要利用人类文明提供的丰富经验将青少年本能的性欲变成高尚的爱的情感。

“爱情领域较之其他领域更容易成为一条光滑的路,人们沿着这条路会滑到利己主义、精神空虚、市侩作风的泥坑里。”我们要提醒孩子,在爱情方面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心地纯洁、行为美的人,要牢记人的最完美的自由同时也是严格和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

只有“我想”和“应当”两者在人的行为中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时候,爱情才会是高尚的。我们要告诫孩子要以高尚的道德准则来自我控制情欲,要对自己所迈出的每一步负责,以避免犯他人所犯过的错误、避免付出沉痛的代价而失掉幸福、快乐、健康、甚至生命。

在爱情关系领域中,也会出现按其实质来说属于卑鄙的观点、动机和企图,对于这些错误观点和伪善行为,不能采取姑息宽容的态度,我们要及时批评制止,与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父母之间保持着纯真、高尚的爱情,是使孩子们享有充满活力、健康情趣的生活保证。“在一个家庭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氛围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概念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是人与人的精神交往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榜样。”

7.爱情教育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当孩子遇到爱情困惑时能够及时与其谈话并给与具体指导。关于不便直接谈话的话题或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书信等文字形式的表达,保护孩子的隐私,以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8.爱情教育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爱情道德教育,使青少年看到爱情关系中的责任,培养青少年高尚的爱情品德和崇高的生活目标,认识个人爱情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固。

爱情教育的内容还包括爱情审美教育,即培养正确的道德审美观和培植美、创造美的能力,“人的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才能激起爱的深情,真正的美不仅需要有正确的道德审美观,而且要有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体贴和责任感。”

爱情教育的内容还包括性教育,要让孩子懂得人类的爱情不是性本能使然。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排斥性教育,他强调的是要降低少年对性的兴趣,转移他们对性的注意力,“对于少年还理解不了的、一切与性成熟有关的现象,应当分头讲给男女生听。这种极为隐秘的谈话不但不应当增加孩子们对性成熟的兴趣,而且正相反,应当使其减弱变得高尚起来。”

二、徐纪敏爱情理论

徐纪敏在《爱情学》中集中系统化地论述了以下关于爱情的结构与分类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了爱情结构与分类的理论体系,为后人系统性地认识爱情提供了理论性地参考依据,也对父母和教育者帮助孩子认识爱情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徐纪敏认为人类的爱情既离不开遗传物质基础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爱情是基于生理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关系的体现。性是爱情的生理基础与前提条件,作为两性相结合的爱情最终离不开性的潜在本能即性的生殖本能,性是爱情学不可分离的板块。

爱情最本质的属性体现在它的心理结构方面,爱情的心理结构由人的个性倾向性与人的个性心理共同组成。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由初恋、热恋与爱情的维持、失恋与爱情结构解散的连续过程。爱情的心理结构使爱情具有亲情与友情等其他情感不具备的排他性、专一性等特有属性,同时爱情也是发展变化的,爱情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升华或消亡。

爱情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受到不同人类规范的制约,正确的爱的方式应与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相符合。这也是爱情审美的标准,人的美要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样才能激起爱的深情。

三、结语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还需要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开始,孩子观念的形成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孩子的性格、习惯都是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家庭应该对孩子尽到教育的责任。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担负了教育的主要责任,社会中形成了多种便捷的教育途径,但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其独特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为信任和依赖的人,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对初中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对于两性关系领域中的爱情,父母更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父母爱情是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的最为真切、生动的榜样。此外,对初中生的爱情教育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持续性的引导,在家庭中有更多的条件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和交流。

举报/反馈

豫说历史呢

5万获赞 2950粉丝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