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婴跟他的侄皇李治闹了一回情绪还真管用,把他从姑苏调到洪州(南昌)就是一种妥协,李治给足了王叔里子和面子,李元婴感到十二分的心满意足。

虽说姑苏要比洪州富庶很多,但不适合建造滕王阁,对于李元婴来说就不能算是个理想的地方。所以他只得忍痛割爱,对这个由春秋后期楚国人伍子胥始建古城敬而远之,到他认为有作为的地方去发挥他的特长。迷恋于造阁的滕王李元婴,此生与滕王阁结下不解之缘。

李元婴于653年4月(已近而立之年)底从姑苏始发到洪州去,全程将近1500里(现代交通四通八达没这么远),一路上跋山涉水,爬坡过坎,日夜兼程,用了1月时间到达洪州。李元婴美滋滋地坐在8人共抬的花轿里,一路观光揽胜,他的心情不由分说是愉悦的,但抬弯了轿夫们千里负重的腰。可见被皇帝封为王的儿子们,除了拥有主政一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外,还享受着优厚无比的待遇。

和上次初到姑苏城一样,李元婴没先跟属下的官员见面,或做新来乍到、多加关照寒暄客套的讲话,而是先急吼吼地察看洪州地形,看看哪儿能有适合他建造滕王阁的地方,这是大事,比他关注的百姓民生福祉之事还要大的多。此刻,他早把在滕州建阁的时候,弄的民怨沸腾的事情忘到了九天云外、抛到了荒丘野外和山谷深渊。

李元婴这次任职洪州当的是都督,带有军事性质,意味着在洪州在这方土地上,军民工学商一大揽子的事儿,李元婴都要管,都有权管。唐代都督手中所握有的权力大的惊人, 他在姑苏当了一年不到的刺史(市长),没这么大的权力,所以唐代都督和节度使的岗位,竞争十分激烈。李元婴不需要竞争,他是侄皇李治直接任命的(闹情绪的好处)。

一天,李元婴在前呼后拥下考察新建滕王阁的地址,当地熟悉地形的官员向他建议:“都督大人,距离城池近在咫尺赣江与抚河交汇处,可能是造阁的风水宝地,”李元婴眉飞色舞地回道:“太好了,那我们何不先去那里看看呢?看中了就打道回府,回去绸缪,早日把新阁造出来,这样也好断了吾对滕州的日思夜想。”

大凡有影响的、留下历史痕迹的文化名人,一般都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如此,唐代著名建筑学家李元婴亦不例外。

李元婴一眼瞅中了赣江与抚河的交界处,就是个“天助我也”建造滕王阁的佳绝之地,他将其称为江南的第一风水宝地:“赣水铸银江,风淳耀社稷,建阁眺旷野,江南幸宠得。”李元婴的文才虽比不过后生王勃,但他毕竟曾在皇宫里学习过骈文,高兴起来写几句辞藻华丽的词语来,这个学问他还是有的,欣赏了上面他写美句子不是也很体面吗?

我们今天讲赣江为鄱阳湖五大流域之首,长江第八支流,这是现代地理学家们的精准统计,跟李元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然而,李元婴对赣江的由来是有所研究的(读书的收获),他读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知道了赣江在先秦时称作“杨汉”和“湖汉”。在他父亲李渊当上唐代开国皇帝的时候,有个官员上奏朝廷,建议把古称杨汉和湖汉的河流改为赣江(准确地说叫赣水),说法是原名杨汉与湖汉由章水和贡水汇合而成,章和贡组合就是个“赣”字,唐代人的聪慧是我们后人的为之骄傲,所以,赣江的名字被延续用了1300多年至今没改变过,还将继续称谓下去,直到永远。

赣江与洪州城近在咫尺,不像姑苏城距离长江那么远,赣江风漫水迢,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李元婴发现了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高兴的哼呀舞唱,又疯疯癫癫地吟诵起曹丕的著名诗作《燕歌行》里的句子来了:“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他用“往不还”作隐喻,意思是在洪州(南昌)建造滕王阁,从此有了寄托,不再想回到滕州去了。

李元婴欲在此大兴土木,并且立志要把洪州滕王阁建的比滕州的更加高耸、豪华、瑰丽和气派。他能做到的,其所担任的洪州都督一职就是种捍卫和支撑。

李元婴在洪州建造滕王阁,接受了先前在滕州动用民生资金,弄的民怨沸腾的教训,对款项的来源做了微调,绝大部分的资金(民生款也弄点)来自于当地土豪劣绅的资助。那时的资助叫“化缘”,实际就是参照和尚建造寺庙的方式筹集建阁经费。

唐代的洪州是比滕州富庶,经过李元婴和属下官员的鼓吹和吆喝,在半年内筹到了工程资金,李元婴感到非常高兴,他之前没想到洪州的百姓会如此给力,所以他充满了百倍信心,要把洪州滕王阁建的比滕州的那一座更加蔚为壮观。

在筹集造阁资金期间,李元婴谢绝一切来访,把洪州工作事务全交给属下打理,自己一门心思投入到滕王阁图纸绘制上来。为了弥补滕州滕王阁诸多遗憾(毕竟是首座,哪能完美无缺啊?),他重温了《周礼.考工记》,书中提到的建筑物的规制及建造方式,正是李元婴要借鉴和参考的内容。

与此同时,李元婴又研读了一遍周文王父子撰写的《周易》即《易经》,引发了他对赣江风水的感悟与启迪,鬼使神差地把洪州滕王阁的基座向前挪移了8米多。为什么要向前移位呢?当年参加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谁都弄不懂是什么意思,直到后来滕王阁建造完工,人们依旧感到不解,只有李元婴一个人知道。就像我们当下一样,你讲的东西别人第一次听说,这就是你的成就感与存在的价值。

笔者认为,北叫后、南称前,李元婴将洪州滕王阁的基座向南移动8米,取个位最大的偶数破开为双4,自古有事事如意的说法,事事双如意,可能隐喻滕州的首座滕王阁他是如意的,再建成第二座滕王阁他会感到更如意。

李元婴把洪州滕王阁总体设计为“明三七暗”的格局,即3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分为7层,具体为3个明层、3个暗层,另加一个楼层,7层阁楼雄居赣江之滨,登高望远,偌大的洪州城尽收眼底。

现代人根据《洪州志》记载的有关滕王阁的史料和古图,重建与再现了当年李元婴主持建造的洪州滕王阁。

据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1942考察南方古建筑,根据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天籁阁”(即滕王阁)旧藏宋画底本为依据,辛苦绘制了8张重建南昌滕王阁草图,由于那时战事频仍,梁先生的愿望未能实现。他崇拜李元婴,称赞他为中国初唐时期伟大的建筑艺术家。

李元婴设计的洪州(南昌)滕王阁,终在永徽4年变成巍峨耸立的愿景再现!唐初一代建筑艺术家,以其惊人的57.5米(至少相当于现在16层楼的高度)阁高夺冠,刷新了中国古代阁楼高度的单项记录。

遗憾的是找不到有关洪州滕王阁建成的时候,李元婴有无举行落成典礼仪式的历史资料。其实,只要我们试想下答案就有了:李元婴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是帝子,他建造滕王阁主要是为他自己奢靡享乐所用,举不举行落成典礼已经不重要了。从另一个层面讲,李元婴建造洪州滕王阁,侄皇李治是不知道的,无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

李元婴也是个察言观色很厉害的人,他建造洪州滕王阁期间,赶上了侄皇李治开创的“永徽之治”好年份,虽然仅有一段6年盛世的再现,但对于李元婴建造滕王阁太重要了,经济形势一片大好,那些年洪州经济格外地好,否则,他将无法启动规模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

滕王阁的建成,意味着李元婴推动了赣江两岸文明的进程,为这一古河道荒凉的流淌,带来了滕王阁登高望远的历史活力与盎然生机。这也是李元婴狭隘的享乐思想,无意中创造的历史奇迹与功绩。

李元婴在洪州任职都督9年,殊不知他的侄皇李治,又得到密报,李元婴在洪州的民调落了谷底,他不得不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一纸诏书抵达洪州,公元661年7月,李元婴极不情愿地离开了洪州,来到隆州任刺史,比他在洪州担任都督时的权限小了很多。

接替他的人叫阎伯玙,唐初的进士,此人到哪任职都受到百姓的拥趸,跟李元婴骄奢淫逸的作风相比判若两人。

公元676年重阳节这天,即李元婴建成洪州滕王阁23年后,都督阎伯玙举行重修(不乏改进)洪州滕王阁竣工典礼仪式,邀约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参加这一盛会。

让阎都督感到喜出望外的是,他得知了著名青年才俊王勃来到了洪州的消息,立马派专人邀请王勃参加滕王阁重修落成典礼仪式。于是,王勃有机会创作他那名垂千古的雄文美篇《滕王阁序》。

说实话,王勃的《滕王阁序》虽然是千古绝唱,但却是偶然的机会成就了他妙不可言的千古美文,机会是都督阎伯玙给的。

写滕王阁咋能绕过唐初著名文学家王勃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呢?那是后话。

都说历史上有3个人当官糟糕,但才华横溢,他们分别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滕王李元婴,南唐后主李煜,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李煜是诗人,赵佶是书画家,而李元婴是建筑学家,近乎跟他们的职位不沾边,歪打正着,亦能流芳千古。

因为自命题滕王阁的故事,只能舍去李煜和赵佶,保留建筑学家李元婴说事儿。

李元婴是个很搞笑的人,皇帝把他派到哪里当领导,他不搞民生福祉,而是专门建造宫殿式楼阁,用于自己安逸享乐。那时他的侄子、唐太宗李世民第9个儿子李治(唐高宗)当皇帝,对他的这位叔叔贪图享福、骄奢淫逸的作风,气不打一处来,但又管不了他。能管住他的人唯有他的哥哥李世民,皇哥驾崩对于他来说形同放鸭子。

说实话,是李元婴没把他的侄皇李治放在眼里,屡屡违反朝规,我行我素。加之山高皇帝远,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这样的主政环境非常适合李元婴的需求,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自由自在的人一天也受不了规矩的管束,从古到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的。

贞观13年(639年),李世民任命他的弟弟李元婴为滕州(今山东)王,一到那里他就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超规制建造行宫,并以其王名取名滕王阁。因为那时王勃还没出生,没人为他写《滕王阁序》。李元婴后来在洪州(今南昌)建造第二座滕王阁的时候,王勃为“初唐四杰”的首席文学家,一个偶然的机会成就了王勃千古名作《滕王阁序》流芳百世。

没有史料证明比王勃大21岁李元婴,与王勃是否有过交结?王勃写这篇美文时27岁,李元婴48岁,早被他的侄皇李治调任隆州刺史,即今天的四川阆中古城那里。并在嘉陵江畔玉台山腰建造了第三座滕王阁。

我们不能一味地贬低李元婴当官不行,因为他是宗室一员,身上流淌着李唐王朝宗亲的血脉,只是没太多朝那个方面努力和用心罢了。

所以,他这个官儿怎么当都成,没人考核他的政绩,只要在艺术上有用武之地,李元婴就感到心满意足;只要所到之处有山水出风水,能够供他建造滕王阁就足矣了。真乃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葩官员,但跟南唐后主李煜及宋徽宗赵佶是有所区别的。

李元婴的滕王,是自家人封自家人为官任命,整肃、撤换以及惩罚的权力,全归皇上一人拥有。尤其是李元婴,李世民是他的亲哥哥又能拿他怎么样呢?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其实,从根本上说,李元婴也不纯碎是纨绔子弟,他打小受到宫廷艺术的熏陶,在音乐、舞蹈、绘画及建筑等方面有一定的研学与践行。滕王阁的造型图(效果图)是他绘制的,在没有高楼林立的古代,滕王阁就是拔地而起的巍峨雄伟的建筑。内部的彩塑、壁画及装饰图案,也都基本是他自己根据规划布局统筹安排的,相当于李元婴才艺展览馆。他能独立完成的这些事情,是那些所谓比他会当官的人所不能做到的,各有各的长处,李元婴长充满艺术细胞,是个智商很高的人。

然而,李元婴的顾此失彼,在于他不顾及民生福祉,挪用治水的钱和朝廷用于赈灾的款子,去建造供他享乐的行宫滕王阁,弄的民怨沸腾,百姓对他意见很大。

李世民通过密报,知道他的弟弟李元婴在滕州呆不下去了,任命新科进士接替他的滕州刺史的职务,把他调动到距离长安不远的金州(今陕西安康)任刺史,并暗中派人监视他的行踪,不让他再建造所谓的滕王阁。那时李世民反腐倡廉的《百字箴言》已经颁布了好几年,皇上虽没处理李元婴劳民伤财建造滕王阁的行为,但把他调离滕州,终止他的骄奢淫逸的举止,就是变相处理李元婴要离开刚享乐时间不长的首座滕王阁,告别滕州,到一个没有或能否再建滕王阁地方去任职,他深感依依不舍,因为这毕竟是他举一州之力建造的行宫,他不知自己今生有无机缘再回到它的身旁。

李世民真的没给他的机会,一直到公元649年7月李世民驾崩之前,也没给他重返滕州的机会。接了皇位的唐高宗李治给他机会了吗?

皇哥李世民走的时候,李元婴已在金州工作了8年,一片瓦,一根木和一块砖的主意他都没打过,更甭说大兴土木建造滕王阁了。

靠近京畿不便于造楼却是事实,但真正的原因是金州距离渭水有点儿远,依据李元婴的践行经验,在看不到水的银光闪烁,听不到潺潺溪流声音的地方,建高耸入云的楼阁,是有悖于风水说的,他知晓和精通《周易》和阴阳八卦。

寂寞难耐的日子,比起李元婴在滕州骄奢放纵、歌舞升平的享乐生活,简直就是度日如年的煎熬。他要告别这样的憋屈处境,于是,李元婴把重返滕州的希望寄托在侄皇即唐高宗李治的身上。

李治在勤政殿会见了他的这位擅长建造滕王阁的叔叔李元婴。对他提出的许多要求,李治都给予了满足,唯有重返滕州的诉求,始终没有答应他。李治的答复是:先皇有旨,以大局为重,暂不调兵遣将,安心本职,听从召唤,不可任意所为。

李元婴怏怏不乐地回到金州,继续过他没有滕王阁陪伴的郁闷日子,一度精神萎靡不振,严重影响到金州各方面的工作开展。这事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重视,652年3月,遂下诏书,调任李元婴为姑苏(今苏州)刺史。李元婴喜出望外,他心里乐滋滋的在想,虽然侄皇没让他重返滕州,但姑苏是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再怎么比金州跟长安眼睛靠鼻子要强很多,起码建造新的滕王阁有了可能与希望。

赶到姑苏上任没几天,李元婴即开始考察在哪儿择地造楼,并且执意要高于滕州滕王阁的标准,就是要建的更加高耸雄伟的意思,可是一连考察多日,没找到适合地方。

李元婴认为合适的地方还是有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姑苏城距离长江太远,甚至比金州到渭水的距离还要远许多,显然姑苏不符合他建造滕王阁的要求。

对于皇室之外的人来说,唐高宗李治就是金口玉言加一言九鼎的皇帝,而对于李元婴来说,李治是家族内部的侄皇,他要横下心来闹一回情绪,逼迫侄皇再把他调任一个新的地方去任职,兴许新的地方还能建造滕王阁,满足他继续以阁为伴、过宫廷一般生活的要求,像他过去在滕州一样,津津有味、逍遥自在、快乐如仙,这是李元婴最大的追求。

李治对这位王叔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在一番权衡以后,于653年4月(实际李元婴在姑苏工作未满1年),调任李元婴为洪州(今南昌)都督,赴任洪州,不降反升,权力比他在滕州、金州、姑苏任职时还要大许多。这一任命,事后所发生的人文事件,被历史证明是英明正确的。

不但成就了李元婴建筑学家的非凡才能,而且还在此23年(676年)后给了初唐著名青年文学家王勃,创作流芳千古的名作《滕王阁序》的机会。

公元676年为甲子鼠年,是一个新花甲(天干地支60年轮回的开始)之年的开局之年,在古代这是个吉祥如意的好年份(现在也是的)。所以,阎都督把他主持重修(说修葺更贴切)滕王阁竣工仪式选在了这年的重阳节,即农历的九月初九(公历10月28日),是年阎伯玙年过半百,那时他的这个年龄是绝对的老人。

古代信息不通,交通闭塞,阎伯玙不可能邀约王勃参加滕王阁重修竣工典礼。再说即使他邀请王勃参加,从陕西到洪州千里之遥,哪能如约而至呢?

王勃此行路过洪州,是专程去交趾探望他在那里担任知县的父亲,而决定在洪州下榻停留。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北部,在唐代属于中国的领土(那时的越南为中国的藩属国)。

王勃并不认识阎伯玙,然而,青年才俊王勃却是阎伯玙崇拜的粉丝。王勃是唐初的著名神童,打小饱读诗书,过目不忘,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约莫十六七岁时就跻身“初唐四杰”的行列,20岁时已成长为“初唐四杰”首席大家,天下谁能不识君呀?这就是时任洪州都督阎伯玙不得不崇拜他的理由。

王勃正准备翌日清晨,整装待发,从洪州继续赶路前往交趾探望家父。哪料前一天的晚上有人给他送来请柬,邀他参加洪州滕王阁重修竣工典礼仪式。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在王勃的心头掠过,再看看请柬末尾的署名为都督阎伯玙,是个比他父亲的芝麻官大得多的官员,虽不相识,但仍为盛情难却,于是,王勃推迟了去交趾时间,欣然接受参加滕王阁重修竣工典礼盛会。

在古代做庆典一类的活动,被邀请参加的人皆为取得功名之人,这是出席者的基本资质,实际此时就是盛况空前的文人骚客大聚会,充满了妥妥的文化氛围。

所以,阎伯玙举行的滕王阁重修竣工典礼盛会,亦不例外。因为多了个大名鼎鼎的王勃参加,使活动格外引人注目,有文豪撑场子,阎伯玙深感喜出望外。

盛会即为宴会。酒过三巡,脸色微红,丰标不凡的阎都督站起身来,面向四座,举杯鞠躬,热情洋溢道:“鼠年重阳佳节,庆贺洪州滕王阁重修竣工落成,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乃盛世之兴矣,只是老朽不才,盼在座贤达俊才,赐滕王阁序华章一篇,不胜感激,不胜感激尔。”

阎都督邀言一出,现场文人雅士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片哗然,好不热闹。然无人应答,更无人毛遂自荐、跃跃欲试。正在阎都督无所适从时,只见王勃倏然起立,虔诚地向阎都督和四座嘉宾行拱手礼道:“勃三尺为命,一介书生,受阎公之邀参加盛会,荣幸至极,敢竭鄙怀,愿恭疏短引,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意思是我王勃先冒昧做一篇才疏学浅的短文,抛砖引玉,希望在座的行家里手,发挥潘岳、陆机一般的才笔,写出你们心中精彩的翰墨华章吧!

王勃此举惊艳四座,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高兴的阎都督更是拍酸了自己的双手。不愧为“初唐四杰”的王勃,以他出众的才华,欣然接受了阎都督的委托,他要以最精湛的文笔,创作一篇博学多才的洪州《滕王阁序》。

(张澜涛)

举报/反馈

江南时报

4.3万获赞 7765粉丝
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树江南品牌。
江南时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